過年熬夜中醫穴位還你美美肌

愛美一直是每個人的天性,尤其是針灸美顏更是最近大家的新寵。

過年期間又要熬夜打牌,又要拜訪親友來看看中醫穴位如何讓您美美的!!

一起來簡單看看皮膚的構造

( 詳細的皮膚結構可參考:冬季到了!東癢西抓好痛苦—談冬季皮膚癢(1)認識皮膚構造與膚癢形成原因
皮膚構造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那為什麼我們的臉會看起來老化呢?

老化的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左邊是一般年輕的臉,右邊是老化的臉,主要與表皮層跟真皮層細胞減少,以至於保水屏障減少,會增加感染跟傷口癒合的情況受損,此外隨著年紀真皮層中的膠原蛋白、彈力纖維會變細、變脆,失去彈力,膠原蛋白無法連接,這樣無法再為真皮層提供支撐,皮膚開始鬆弛長皺紋。

如果再進一步詳細的從面部解剖學來看

面部解剖學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臉部又可以分做五層,衰老是身體發生變化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面部骨骼、面部韌帶、面部肌肉、面部脂肪組織和皮膚。這些變化發生在每個提到的不同的速度構建結構,從每個人開始年齡不同,種族背景不同

其中在過去的幾年裡,面部肌肉腱膜層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特別是隨著它的改變,縮短、複製或重新固定,是外科整容手術中的基礎。

這一層相當就屬SMAS層最重要重要,具有獨特的生物力學和粘彈性特性,它連結淺層與深層的脂肪層,能夠整合肌肉間的動態反應、做出臉部表情、以及支撐臉部組織。隨著年紀增加,SMAS層會變得鬆弛,使支撐力下降,加上地心引力的作用,讓周圍的肌肉和皮下組織下垂,最後臉部輪廓鬆垮、下巴和下顎附近的輪廓線模糊。除年紀外,長期熬夜、壓力、精神緊張和個人的使用習慣,會使臉部肌肉變得緊繃、失去張力和彈性而影響皮膚的動態連動性。

來看看針灸美容的實證醫學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在我們討論穴位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面部的肌肉與皺紋的相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魚尾紋:眼輪匝肌的肥大和收縮力增強、自然老化組織流失
  • 眉心紋:主要與皺眉肌相關,位在眼輪匝肌的後方,會讓人拉攏眉毛,做出很專注,或悲傷受苦的表情。
  • 抬頭紋:有分靜態紋與動態紋,額頭的肌肉收縮的時候,因為肌肉走向的關係,就會出現一些「水平」的紋路,這些是你在「動」的時候出現的紋路,也就是「動態紋」。而不做任何表情出現的紋路是「靜態紋」,是當真皮層老化,出現膠原蛋白、彈力蛋白流失,這時候會出現比較深一些的細紋,老化的過程中,也會長出一些贅皮,自然也會形成一些紋路。
  • 法令紋:隨著年紀加深,一方面是上方臉頰老化,皮下軟組織萎縮,皮膚鬆弛下垂造成,另一方面是上唇及鼻翼之間臉部表情肌長年收縮牽扯造成。
    • 凹陷型法令紋:通常是顴骨高,或者是上顎突(暴牙)狀況下產生。
    • 肌肉型法令紋:臉部表情的時候,是非常多肌肉「協同」的概念,上段與鼻翼提上唇肌等肌肉導致,常常吸鼻子眨眼睛這段容易變深;中段與中段主要提上唇肌等肌肉導致,常常擠眉弄眼,或者是常常大笑的人;下段與降下唇肌還有口輪匝肌有關,這發生在常常抿嘴的人。
    • 以及老化型法令紋
  • 木偶紋:長在嘴角下的皺紋,因為長得很像以前的木偶娃娃因而得名。其屬於靜態紋,是即便不做動作也會出現的紋路。其形成跟法令紋一樣,屬於老化的過程,通常臉部較豐腴(皮下組織或脂肪豐富)的人容易有,主要與跟皮膚底下的組織流失有關,並且結合脂肪向下壓迫到韌帶的情況,產生木偶紋。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所以內臟的氣血變化,都可以反應在臉上,我們也可以透過對面部經絡的刺激去調和身體臟腑。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最後教大家幾個過年拜年前自救的穴位小按摩吧!

救救黑眼圈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可以用食指按摩/使用木質系的刮痧板按摩眼周的穴位

這些也對過年看電視看太久疲勞的眼睛很有幫助喔!(可參考:眼睛鬧水荒-乾眼症的視力運動與中醫保健(3)

眼睛周圍有通過的經絡有許多包含足厥陰肝手少陰心經連接目系。通過外眼角的有小腸經、膽經、三焦經
到內眼角的有胃經、小腸經、膀胱經、陰蹻脈、陽蹻脈和督脈。任脈經過眼睛下方

  • 攢竹:在眉頭的眼眶骨凹陷處。明目醒腦,改善頭痛、頭暈。
  • 魚腰:在瞳孔上方、眉毛中間凹陷處。改善疲勞與頭痛。
  • 太陽穴:位於眉毛尾端與眼角之間,向後約一指的凹陷處。治療頭暈目眩、視力下降的問題。
  • 承泣:在瞳孔正下方的眼眶骨上緣凹陷處。散風清熱,有效改善眼睛紅痛。
  • 四白:在瞳孔正下方的眼眶骨下緣凹陷處,承泣的正下方 改善眼睛乾澀、視力下降。

趕緊縮小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主要是根據咬肌的部份去做按摩,可以用木質系刮痧板沿線輕刮/定點用指腹做按摩,會蠻酸的唷!!

之後謝醫師也會持續去做美顏針的進修,再跟大家分享唷!

Reference:

  1. The Anatomy of the Aging Face: A Review Facial Plast Surg. 2016 Jun;32(3):253-60. doi: 10.1055/s-0036-1582234.
  2. Cosmetic acupuncture to enhance facial skin appearance: a preliminary study,”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vol. 30, no. 2, pp. 152–153, 2012.
  3. Effect of Facial Cosmetic Acupuncture on Facial Elasticity:An Open-Label, Single-Arm Pilot Study.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ume 2013, Article ID 424313, 5 page
  4. Effect of thread embedding acupuncture for facial wrinkles and laxity: a single-arm, prospective,open-label study.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Volume 6, Issue 4, December 2017, Pages 418-426
  5. Fascia and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5, 168-176
  6. Its written all over your face: The 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ging skin. 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Development 190 (2020) 111315
  7.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Coupling of Fascial Tissue, Skeletal Muscle, and Nerves During Ag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Coupling of Fascial Tissue, Skeletal Muscle, and Nerves During Aging

中醫緩解產後掉髮有撇步,產後媽咪的千千煩惱絲

產後落髮 中醫觀點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隨著寶寶滿四個月收涎,新手媽媽小文正覺一切好像都開始步上軌道,卻發現頭髮好像越來越少?好像輕輕一撥就可以掉個好幾根,寶寶一抓到就不小心扯下一把,洗完澡也總要花一段時間去清理排水孔堆積的頭髮,隨著哺乳、還有沒有辦法睡飽的日子,愛美又心急的小文很擔心自己頭髮是否越來越少……

對很多媽媽們是不是很有即視感?

當媽媽們好不容易經過千萬辛苦生下來孩子,要面對產後情緒身材的變化、照顧孩子的手忙腳亂、哺乳帶來的各種煩惱(有乳汁沒乳汁都煩惱),還要出現心愛的頭髮掉不停的危機,真的是辛苦媽媽了!

產後掉髮正常嗎?

是的,一般情況下這是正常現象唷!

其實大約一半以上的媽媽,產後會面臨掉髮的狀況,大約會在產後3-6個月出現達到最高峰,等到產後6個月會慢慢地長回來,大約產後12個月能恢復產前的頭髮密度,原則上只要是單純因生產導致的落髮,是不需要進行治療的,只要產後恢復正常作息,飲食正常,自然掉髮會慢慢恢復正常。

只有少部分的產婦會因為其他因素影響掉落的頭髮長不回來,產後超過一年仍掉髮嚴重可能要就醫接受檢查確認是否有合併其他原因影響掉髮,如:產後憂鬱症、甲狀腺機能異常、腸胃吸收不良、嚴重貧血或蛋白質缺乏、雌性雄性禿體質…等,需要加以治療。

產後為什麼會掉髮呢?

在了解產後為什麼會掉髮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頭髮簡單的生長週期:

頭髮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頭皮許多的毛囊細胞,需要很多養分,包括葉酸或鐵質。懷孕過程中,身體會把這些營養素分配到胎盤,才能提供寶寶充足養分。其實孕婦產前有些已出現缺鐵、缺乏各種營養素的狀況,但因為孕期間會吃許多營養補充品,剛好可以勉強維持身體的機能,因此沒有出現落髮的現象。因此當頭皮營養不良,導致毛囊不健康就會掉髮。

正常情況下,一般人每天掉落的頭髮數量維持在50至100根左右。

在我們的頭皮上同一時間存在三種不同生長階段的毛髮:分別是

  • 【生長期】(Anagen)約維持2~4年,一般人有80~90%的頭髮是處於生長期。因年紀或基因等因素有所差異,所以每個人頭髮能生長的最終長度有所不同。
  • 【退化期】(Catagen)約占1%,介於生長期與休止期的過渡時間,時間約2~4個星期。結束生長期的頭髮會進入退化期,此時毛囊不再活躍,停止生長,髮根逐漸萎縮,往皮膚表面移動,為落髮作準備。
  • 【休止期】(Telogen)一般人處於休止期的頭髮約為10~15%,為期2~4個月,此階段頭髮逐漸萎縮老化、掉落,在每次梳頭後或拉扯後,頭髮就會容易掉落,由新的頭髮取代。

那生產後會持續掉髮的原因是什麼?

  • 雌激素劇降造成「休止期落髮」(Telogen Effluvium)增加: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大量的雌激素,使得頭髮維持在生長期,不會進入退化期,因此懷孕期間媽媽們常會發現頭髮或身上的毛髮變茂密,直徑也變粗。但分娩後,雌激素水平會下降,導致大量的頭髮從生長期迅速進入休止期,並且高達60%的頭髮會進入休息狀態,落髮量可多達300根。
  • 生產過程大量失血、產後缺鐵:缺鐵的常見原因有:肉類攝取過少、月經量較多、生產過程大量出血…等。如果媽咪本身有缺鐵的情形,生產後能夠維持營養很重要。
  • 產後的疲累與壓力: 生產過程中體力的透支、產前產後的各種壓力、負面情緒,與生產後照顧新生兒所導致的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與身心勞累…等種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生長期的毛囊提早進入休息狀態,使產後掉髮的情況更加嚴重。

產後的掉髮測試

何時該就醫呢?

「頭髮拉扯試驗」:醫師會用拇指、食指及中指一次抓住 50-60 根頭髮,從頭皮的地方一路穩定向上拉著頭髮,滑動到髮稍處。過程中如果有多於 6根頭髮被拉扯下來,就代表落髮的狀況是持續進行中的,或發現出現大面積圓禿,都建議盡速就醫檢查。

中醫怎麼看呢?

中醫認為「髮為腎之華」且「髮為血之餘」,頭髮的生長與氣血和肝腎精氣是否充足有關,媽媽們從懷孕、生產、到哺乳,照顧新生兒,整個過程都會消耗媽媽的氣血,如果媽媽體質本身就貧血、缺鐵等虛弱的情況、或生產時失血較多、產後沒有充分休息及補充足夠營養、照顧寶寶過度勞累、睡眠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耗傷氣血、影響氣血生成,而造成落髮較多的狀況。

但是否純粹都是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產後落髮呢?

不一定的,臨床上在月子中心巡診時也會看到偏濕熱或是燥熱的證型出現,這類媽媽可能孕前就屬於濕熱或燥熱型的體質,產後坐月子服用補性較強、較滋膩的藥膳、或是睡眠不足,反而會加重火氣的產生,有些媽媽在頭皮上會出油、泛紅、脫屑增加,變得容易紅、癢,甚至會發生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造成掉髮。

另外也有一部分的媽媽,對於產後身分的轉換相當緊張,「壓力」、「緊繃的情緒」會使身體分泌壓力荷爾蒙,也會使頭髮進入休止期而掉落。這一類情況會使頭皮過於緊繃,使氣血濡養不暢,影響毛囊生長。

中醫調理當中針對氣血不足的情況我們常用滋養肝腎、補氣養血為主,像是何首烏、女貞子、枸杞、黃精、紅棗等。產後坐月子的處方當中或是藥膳當中常有這一類方向的藥物搭配,利用這段時間重新調整體內氣血,重整體質。

但如果是遇到濕熱或是燥熱體質的媽媽,中醫師會注意其頭皮、毛囊以及觸摸後油膩的程度、調整月子中心或是月子藥膳的處方,會稍微停用補性較強的藥物,改用連翹、梔子、黃芩等清熱利濕的藥物去調整身體的平衡。

最後對於壓力、情緒緊繃的媽媽我們可以給予一些疏肝解鬱、寧心安神的藥物,像是柴胡、玫瑰花、百合、夜交藤等幫助適度的放鬆、緩和情緒、幫助入睡,減緩落髮的嚴重度。

如何保養跟預防產後掉髮呢?

  • 均衡飲食,營養充足:很多媽媽產前的營養很重視,產後想要身體趕快恢復窈窕,飲食跟營養素的補充就顯得不那麼重視,事實上這樣是不對的,產後加上哺乳,其實會建議產後每天應比其產前多攝取500大卡的熱量,以利產後傷口復原及符合哺餵母乳的熱量所需。

頭髮是由角質蛋白所組成,因此,蛋白質是頭髮生長最主要的養分來源,適當的補充富含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如魚、肉、牛奶和雞蛋…等,對於養髮也有很大的幫助!飲食缺乏蛋白質、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H(Biotin)等,都能造成頭皮營養不良,使頭髮質、量受到間接的不良影響。

產後落髮 營養補充 均衡飲食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調適心情、充足睡眠:掉髮與壓力賀爾蒙息息相關,產後媽咪要學習及照顧寶寶的各種需求、面對許多大小壓力,已經夠辛苦了,就別再煩惱了!充足的睡眠才能夠增進新陳代謝,使頭皮血液供應順暢,毛囊獲得足夠養分,但對半夜要起來擠奶或哺乳的媽媽實在很難,抓緊時間好好休息,累的話就照顧寶寶就偶爾交給護理師幫忙吧,休息過後精神體力還有心情也都會感到不同。
  • 減短頭髮,減輕對頭皮負擔的重量
  • 避免高溫吹髮及過熱的造型電捲棒,減少髮絲因高溫受傷斷裂。
  • 使用寬齒木梳,取代密齒圓梳,減少靜電脫髮。
  • 避免同時染燙,頻繁使用燙髮及染髮的化學藥劑,容易導致糾纏打結,也會讓頭髮脆弱斷裂。
  • 溫和洗髮:洗頭時採用指腹輕揉按摩頭皮,不須用指甲摳抓或用力按摩拉扯,沖洗頭髮時不能使用太強的水柱,只需用水輕輕地順著頭髮生長的方向沖洗即可,水溫適當,溫水輕輕幫助血液循環,過熱使頭皮發炎,過冰讓血管收縮都不好。
  • 減少辛辣油膩的食物避免加速頭髮的脫落,蔥、蒜、辣椒、 胡椒、芥末、咖哩等刺激性食物也容易影響燥熱或濕熱型的媽媽的落髮情況。

中醫穴位來幫忙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百會、四神聰、神庭:幫助頭皮血液循環、舒緩頭皮緊繃、疏通頭皮經絡。
  • 風池、翳風、安眠:幫助緩和睡眠、改善頸部到頭部的血流。

其他產後與乳汁相關文章可參考 :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1)認識產褥期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2)談談甚麼是坐月子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3)中醫如何幫妳坐月子?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上)—乳房發育與乳汁分泌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中)—初乳與成熟母乳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下)—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搶救乳汁大作戰

緩解產後腰痠有一套!

孕期癢癢受不了-談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

中醫產後消水腫,和大象腿說掰掰!

舒緩肩頸痠痛,穴位加伸展

肩頸痠痛 穴位按摩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你常常肩頸痠痛嗎

在診間常常聽到病人抱怨肩膀硬邦邦,現代人長期坐於辦公室內工作,經常維持同一姿勢對着電腦,加上3C產品的氾濫,人們常常低著頭玩手機。長時間下來,不正確的姿勢再加上缺乏運動,這就讓肩頸的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無法休息導致缺氧、缺血而僵硬,形成肩頸痠痛。

局部穴位按壓好舒服

風池穴

簡單找法:頸後髮際腳凹陷處,左右都有一個 。 凹陷處會在兩條大筋之間 。

按風池穴能讓肌肉放鬆,幫助血液上到頭部、眼睛,改善頭腦和眼睛的血液循環,風池穴位於斜方肌上部外緣 。

斜方肌(Trapezius),是將頭部和肩部向後拉的背部肌肉。兩塊斜方肌從脊椎和頭骨底部,經過背部和肩部連接到肩胛骨和鎖骨。他們可使頭部抬起和傾斜,並使雙肩抬起或穩定。

大椎穴

簡單找法: 第七椎下方,低頭時頸部中線的突起 。

可藉由局部熱敷就是紓緩肌肉疲勞及保持血路暢通,增加血液循環的代謝率,改善痠痛的症狀。

肩井穴

簡單找法: 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肩井穴位於斜方肌淺層,深層為提肩胛肌與岡上肌之間。也可以舒緩肩膀的不適 。

瑜珈伸展好舒暢

謝醫師學習瑜珈約兩年的時間跟著 綻放瑜珈 的兩個老師學習,深深覺得瑜珈是一個很棒的自癒工具,不論是肩膀痛,腰酸背痛,各種疼痛,或是孕期產後的不舒服都有很多方式可以伸展緩解!

牛面式(Cow face pose)

  1. 採坐姿,將左腳彎曲進來,右腳跨到左腳外側,雙膝交疊。
  2. 吸氣後將左手上舉,繞過肩膀彎曲,將手掌放在脖子或肩胛骨的中間,右手彎曲繞到背後,雙手交握。(不行的話可以拿帶子毛巾來幫忙喔,再呼吸之間慢慢讓兩手之間的距離縮小)
  3. 吐氣時肩膀放鬆,上面手臂再貼近耳朵,下手臂再靠近身體,停留保持呼吸3-5的呼吸,之後換邊進行。

透過牛面式,我們可以把經常緊縮的肩膀拉開,改善內旋外旋角度的動作。

伸展前胸,並深化呼吸,延展脊椎,預防駝背 , 也可以透過牛面式將骨盆回到正確位置上,增加髖關節柔軟度 , 讓體態更好看喔!

瑜珈牛面式 謝宜庭中醫師
瑜珈牛面式(就是我本人啦!請忽略後面小孩的混亂局面 XD)

秋燥的中醫養生—讓您水潤過中秋(2)

(請參考:秋燥的中醫養生—秋天的節氣(1)

上篇文章提到,在季節與天氣跟著地球公轉改變的情況下,秋天空氣中的溼度逐漸下降,燥為秋季的主氣,具有乾燥、收斂的特性。

甚麼是燥邪?

燥邪有外燥和內燥之分。

  • 外燥:自然界乾燥的氣候或環境狀態,多發生在秋季,屬六氣之一(本文主要討論此)。
  • 內燥:則指因各種原因(如高熱、吐、瀉,慢性疾病,或誤治)引致人體內津液精血耗傷而形成的病理狀態。

 

燥邪有幾個特點: (參考圖一 燥邪對人體的影響)

  • 燥邪最易耗傷津液:燥勝則乾,諸澀枯涸,乾勁皺揭,皆屬於燥,出現皮膚、口唇、舌咽、眼鼻乾燥,以至皮膚皸裂,大使燥結,小便短少等一係列津液損傷證象。
  • 燥易傷肺: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故首先犯肺,致肺陰受傷和肺失宣降,而現口鼻乾燥,乾咳無痰成少痰,痰黏不易喀出,以及呼吸不利,喘促胸痛等證。

 

e787a5e982aae5b08de4babae9ab94e79a84e5bdb1e99fbf.png

圖一 燥邪對人體的影響

燥邪分布與深淺

初起燥邪易傷肺衛,出現發熱,微惡風寒,少汗;致肺氣失宣,則出現咳嗽。因燥傷肺津則見少痰,或有聲音嘶啞。但隨後往氣分傳變,熱更盛,津液損傷更多,而出現耳鳴、目赤、齦腫、咽痛,發熱、口渴、苔薄黃而乾、脈數等症。

此外隨季節變化,早秋時天氣仍熱,焦躁乾枯則燥而熱,此為溫燥;深秋時天氣較涼,凝澀枯槁燥而涼,則為涼燥。

溫燥與涼燥在表現上雖仍以乾燥為主,但在症狀與治療上仍有些微的不同(參考圖二)。

 

e6baabe787a5e6b6bce787a5.png

圖二 溫燥涼燥之分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就指出應早睡早起,以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不使其外露等秋季養生。

那些人容易感受到燥邪?

年長,夜貓子,平時體質偏燥,不當飲食,過敏性體質容易感受到燥邪。

生活上如何改善?

  • 水分補充適當以預防便秘
  • 擦乳液、護唇膏防止到冬季出現嚴重脫皮、搔癢或乾裂情形;中醫方面也可以選擇紫雲膏做潤膚
  • 不要洗太熱的水,使用過多的清潔劑或溫泉避免皮膚的油脂被熱水帶走,也可選擇於沐浴後塗抹凡士林、橄欖油
  • 秋天應該早睡早起、增加睡眠時間,以斂陰養氣。
  • 秋天氣溫多變化,最好採「洋蔥式穿法」,多準備幾件長短衣褲,依溫度適時增減衣物。
  • 秋季適合緩慢的運動,避免會過度發汗的運動,以收斂發散在外的能量,瑜伽、散步、慢跑、游泳、和冥想等運動可以帶動身體的放鬆,讓氣血運行順暢、經絡暢通。

食物如何選擇?

食物的選擇上大抵以燥者潤之,潤燥益氣的原則做選擇。

  • 少辛:辛味歸肺,肺屬金,通於秋氣,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的食物(如:葱、薑、蒜、辣椒),可防止肺氣太過,此外辛溫太過也會加重熱的產生。
  • 多酸:五行相生相剋,「金剋木」,辛味能勝酸,多食辛味食物可使肺氣亢盛,損傷肝氣,增酸以助肝氣,以防止肺氣太過,使肝氣鬱結。以西醫角度來看,酸性蔬果的鞣酸,有機酸,纖維素等可幫助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腸胃蠕動。
  • 少烤炸辣等食物,增加燥性耗傷陰液。
  • 減少利水食物像是咖啡因或是濃茶造成利尿等津液耗傷。
  • 肺主皮毛皮,而五臟中的「肺」對應五色中的「白色」像是白菜、白花椰菜、白木耳、白蘿蔔等食材;以及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也都能做選擇,但白色食物多偏寒涼,虛寒體質者則不適宜過量攝取,以免造成不適。
  • 當令食材的選擇:(可參考圖三,圖四,圖五,圖六,圖七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062801_thumb

圖三 立秋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4423cfd4ae17943ed77c32ce64175e63圖四 處暑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1231575_473317582700479_1016717006_n.jpg

圖五 白露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下載

圖六 秋分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UET17E1BTC.jpg

圖七 霜降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一些當令食材也是選擇的重點:

  • 梨子性甘、涼,生津潤燥,痰熱咳嗽、便秘者可常食用。
  • 秋葵:性味甘、寒,其黏液對於顧護胃壁,有健脾益胃、潤燥利腸之功效,但脾胃虛寒者少食。
  • 蓮藕,蓮子,菱角:性甘、寒,也有清熱除煩的功效。
  • 枇杷:性味甘、酸、涼,可潤燥清肺、止咳、和胃,咳嗽、胸悶多痰、消化不良可多食用,糖尿病、脾虛滑泄則不宜。
  • 白蘿蔔:性味辛、甘、涼,有化痰消積、理氣寬中功效,適宜咳嗽痰多、食積滿悶、消化不良者,但對於體質虛弱、脾胃虛寒、虛喘者則不宜。
  • 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可以上述食材燉粥效果更加

養生食譜

可選擇潤肺潤膚的藥材:白木耳、山藥、白果、玉竹、沙參,秋葵、百合、含黏液的食材

沙參玉棗雞湯

  • 原料:北沙參、玉竹各 35 公克、西洋參 10 公克,紅棗 15 顆,雞腿兩隻。
  • 製作:將雞肉洗淨,剁成塊狀放入鍋內。放入北沙參、玉竹、紅棗同煮,用文火燜煮約 40 分鐘,即可食用。

茶飲

像是菊花茶,蜂蜜水或桑葉薄荷茶,都是很好的選擇

川貝燉秋梨

  • 取秋梨1只,挖去核後,填入川貝母粉5克,加冰糖10克,加水適量,文火燉熟,吃梨喝湯

雙銀百合湯

  • 銀耳100克、銀杏15粒、百合30克、紅棗20枚、冰糖適量。銀耳先煮片刻,再放入銀杏、百合、紅棗煮沸後,改用小火加入冰糖稍燉即成。

穴位按摩方面

  • 咀嚼鼓漱:每天晨起和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作上下顎運動,閉口,舌抵上顎鼓漱 100次,使津液满口,徐徐咽下。
  • 揉按承漿:在下唇凹陷即為承漿,食指用力揉按,即可感覺口腔内湧出分泌液,口渴感即可消失,不僅預防秋燥, 還延緩衰老使面色紅潤。
  • 揉按迎香穴:鼻翼兩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即為迎香穴,揉按以疏通鼻周經絡,預防秋季受涼感冒,誘發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疾病。

Reference:

  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辨析兼探中醫適時養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08年第14卷第6期
  2. 談喻昌秋燥論之學術特色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第25卷第4期2009年8月
  3. 淺談中醫四季養生 中國民間療法 2013年2月第21卷第2期
  4. 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編印)
  5. 「臺灣生活圖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遠足文化共同出版)
  6. 田園之春叢書-臺灣二十四節氣
  7. 食在安市集
  8. 僑榮國小營養午餐教育網

(107/09/2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健康講座 秋燥的中醫保健-讓你水潤過中秋)

 

 

腸道塞車好糾結—談老人便祕(下)中醫觀點

(可參考:腸道塞車好糾結—談老人便祕(上)西醫觀點

在中醫理論當中,便秘與大腸的功能,脾胃的運化息息相關。

飲食入胃,經胃的腐熟,脾的運化,使水穀精微輸布,糟粕由大腸傳送排出體外。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變化化生之意。小腸接受由胃腑下傳的初步消化的食物,是為承受器物的作用,由小腸對其進行進一步消化,將飲食水穀精微化為精微和糟粕,即化物作用。泌別清濁,泌叫分泌,別叫分別,清是水谷精微,濁是飲食物的糟粕,小腸將糟粕下送到大腸,大腸的氣化,形成糞便排出體外,也就是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大小腸皆為六腑,為中空的管腔,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六腑是傳化物的器官,靠分工協同以維持飲食的消化、吸收、轉輸和排泄的順利。

上篇(腸道塞車好糾結—談老人便祕的中西觀點(上))西醫的生理當中,除了蠕動之外,大腸的分泌物也是很重要的,便秘在中醫定位在大腸,以大腸塞不通為主,但實際上還要考慮到許多不同的原因。例如偏實的病灶氣滯、血瘀、痰凝、濕阻;或是因虛而滯,例如氣、陽不足,則推動無力,大便自難排出;陰、血不足,則津枯腸燥,無水行舟,津液的不足可能因為火熱耗傷,或是生成不足;抑或因為氣機而導致敷布的問題。

老人常見的中醫證型

  • 津枯血少

大便長期秘結乾燥/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白/頭暈/心悸健忘/舌乾少津/脈細

可使用四物(熟地 當歸) 杏仁  麻仁

  • 肺脾氣虛

大便遲緩/大便難以排出/臨廁努坐/軟而難出/面色無華/少氣懶言/舌淡白/脈弱

可使用補中益氣湯 酌加 理氣行滯 木香 厚朴

  • 腑道寒凝

年老陽氣虛衰/大便艱難/肢冷身涼/腰膝痠軟/少腹冷痛/苔白脈沉

可使用濟川煎 甚者 附子  乾薑

便秘的穴位按摩

有幾個常用的穴位,中醫常用於治療便秘等腸道不適的症狀,在臨床實驗與研究上對於許多不同原因導致的便秘都有不錯的療效,除了使用手部溫熱按壓外也可以配合精油使用:

  1. 大橫穴:在肚臍兩側距離 4 寸處,腹直肌的邊緣,與兩乳同寬。溫中理腸。
  2. 天樞穴:在肚臍兩側距離 2 寸處,正好於肚臍和大橫穴的中間,它同時是大腸的募穴,是腸道疾患常用的穴位。
  3. 足三里:位在小腿前脛骨外側的脛前肌上,外膝眼下3寸,約食指至小指 4 指的寬度。補氣強健。
  4. 上巨虛:在足三里穴下3寸,同時也是大腸的下合穴,通腸調氣。
  5. 下巨虛:在上巨虛穴下3寸,它同時也是小腸的下合穴,通腸調氣。

穴位按摩

圖一 穴位按摩 圖片來源:中醫治療便秘觀  養身養生  106 年 4 月號 67 卷 4 期

Reference:

  1. 穴位按摩對老人穴位的成效 林聖芬 唐婉如   張玉坤  馬素華  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 7卷3期中華民國100年9月
  2. 中醫治療便秘觀 養身養生 106 年 4 月號 67 卷 4 期
  3. 從傳統中醫學的觀點談便秘的中醫照護 翁菁鄉 劉吉豐  曹麗英  長庚護理
  4. 功能性便秘的中國古代文獻述評 朱盈盈 , 陳延 中華中醫藥雜誌
  5. 結合中、西醫療法於便秘導致 腸阻塞住院老人之護理經驗 蔡孟芳 曾夢如  李碧娥新臺北護理期刊第十九卷第一期 中華民國106年3月

 

告別擾人夜尿 讓你一夜好眠

「醫生啊我晚上睡覺常常因為尿尿起床,想尿跑去廁所又尿不出來。」

「一直因為想尿尿醒來,覺得尿量實在很多啊!」

你是否曾有過這些經歷?

人類7 歲之後腦部發育逐漸成熟(參考圖一),會使在腦部中的抗利尿激素在夜晚分泌增加,使尿液濃縮,加上夜間睡眠飲水量減少,讓夜間小便量減少。但是發現隨著年紀增加,分泌會減少,使得夜間小便量增加,而造成夜尿症。

bladder maturation

圖一 膀胱成熟過程 整理自UpToDate:Nocturnal enuresis in children: Etiology and evaluation

Q1 怎麼樣叫做夜尿呢?

夜間指的是一個人夜間躺下去開始睡覺,到睡醒那刻的總睡眠時間,因此睡覺前後那次小便,失眠時起來解尿的次數或尿床,都不能算在夜尿次數中。

夜尿有三種定義(參考圖二):

nocturia-def.jpg

圖二 夜尿的定義 資料來源ICS

Q2 有多少人為此所苦?

夜尿症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在18至49歲的族群中,女性比男性多,50-59歲時約50%的男性和女性偶爾會出現夜尿症,性別比例在60歲後翻轉成,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30至39歲的發生率為19.9%,60至79歲為41.2%,80歲以上為80至90%的人都有此問題存在。

Q3 夜尿所造成的影響?

老年人本來睡眠品質就比年輕人差,一但夜尿大於兩次便會影響睡眠狀況,睡眠不足,會導致白天嗜睡、精神不集中、認知障礙、情緒低落等情況發生。老人因為視力模糊、行動不便,在夜間上廁所,可能會導致跌倒骨折引起頭部外傷。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有夜尿的老人,造成骨折是沒有夜尿老人的1.8 倍,死亡率會增加兩倍。

NOCTURIA 2

圖三 夜尿所造成的影響

Q4 那些是夜尿的危險因子?

夜尿症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壓,利尿利用,打鼾,不寧腿綜合徵,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癌,抗憂鬱藥使用,冠狀動脈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糖尿病。運動等身體活動與減少夜尿有關。

Q5 導致夜尿可能的原因?

會導致夜尿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夜間尿量增加
  2. 夜間膀胱容積減少
  3. 睡眠障礙

對41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齡72.5歲)進行兩次或多次夜間排尿的研究中,發現以下病因:夜間多尿症83%;膀胱容積量低58%;膀胱出口梗阻44%睡眠呼吸暫停5%。

對845例膀胱過度活動症和夜尿症患者的研究發現,年齡較小的患者(<50歲)更有可能膀胱容量較低,而根據數據,年齡較大的患者(> 70歲)更有可能增加夜間尿量從七天的排尿日記。

對於許多患有夜尿症的患者,也可能多種病症共存並導致症狀。

夜間尿量增加與24小時尿量增加,或夜間尿排泄總量的比例較高相關。

24小時尿量增加的定義為:全身多尿的定義為每天24小時尿量超過3升(或每公斤40毫升)。造成此可能的原因有包括控制差的糖尿病和尿崩症等。

夜間尿排泄總量比例增加包含幾種可能原因:

  • 正常狀況下抗利尿會呈現晝夜變化(夜間分泌增加),在老人則無。
  • 心臟衰竭或是其它會導致水腫的疾病(腎病綜合徵和靜脈功能不全)可能因為睡面仰臥位使液體由體腔進入血管並導致利尿。
  •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可減少交感神經活動導致利尿,常見的疾病有帕金森氏症。

膀胱容積減少與膀胱容量減少或膀胱功能受損相關,常見的原因有膀胱過動症和膀胱出口阻塞,通常與良性前列腺肥大(BPH)相關。

睡眠障礙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或是不寧腿也可能會導致夜尿。

Reason

圖四 夜尿導致的原因

Q6 如何診斷夜尿?

會包含以下步驟:

圖五 圖六 診斷方式

Q7 如何治療夜尿?

主要分成兩個重點: 找到原因對症治療生活作息的調整。

treat.png

圖七 治療方式

Q8 夜尿的中醫觀點?

腎主水,司開闔,膀胱主藏尿液,故夜尿多責之於腎與膀胱氣化;又晝為陽,夜為陰,夜間陰盛陽衰,因此,夜間多尿實為陽氣虛弱所致,常伴有容易疲倦、腰部痠軟無力、耳鳴、小便頻繁等症狀。另外濕熱下注也有可能導致夜尿,此時尿黃赤混濁、味溲、尿道澀痛,甚至腰部疼脹痛

Q9 穴位按摩與食療?

腹部可選用任脈

  • 氣海:《針灸資生經》:「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以溫補下焦元氣,溫通經氣,扶助腎陽,鼓動膀胱氣化。
  • 關元:《針灸甲乙經》:足三陰、任脈之會。穴近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為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
  • 氣海為氣之海,關元培腎固本,若是偏陽虛氣虛可使用艾灸增強療效。
  • 取法:肚臍到恥骨聯合是5寸一半3寸是關元,再一半是1.5寸是氣海穴

 

背部可選用膀胱經

  • 選用腎俞、關元俞、氣海俞
  • 膀胱經背俞穴可調節臟腑
  • 取法:腎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門)旁開1.5寸處),氣海俞(腎俞往下一椎(腰部第三椎)),關元俞(氣海俞往下兩椎(腰部第五椎))

 

足部可選用腎經

  • 可選用太溪、復溜
  • 太溪:輸(土)穴;原穴。滋陰補陽,壯腎利水。
  • 復溜:經(金)穴。屬經金穴,母穴,滋腎陰。
  • 取法:內踝到跟腱中央是太溪穴,太溪上2寸是復溜穴

食療部分(參考圖八)

food.jpg

圖八    參考食療

Reference:

  1. Uptodate: Nocturia: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 UpToDate:Nocturnal enuresis in children: Etiology and evaluation
  3. 膀胱過動症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一卷  第二期
  4. 婦女夜尿之治療 陳旺全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2007:13(2)
  5. 腹針配合灸治治療老人男性夜頻尿20例臨床體會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2 Vol4 No11
  6. 針刺治療老年人尿頻尿急夜尿多症 40例 吉林中醫藥2012年6月第32卷第6期

於106/04/2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保健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