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種落在每年國曆 6 月 6 日前後( 5 日-7 日),黃河流域地區在此時稻子已結實成「種」,而結實的稻子榖粒上長出了細芒;另外也有取「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著種,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此時梅雨季進入尾聲,但炎熱的天氣會熱對流上升,帶來的午後雷陣雨。氣溫與溼氣的增加,氣壓的降低,身體的熱量較不容易隨汗液排出去,汗也容易停留在體表不容易蒸發,就會覺得濕濕黏黏的,使人感到悶熱難受,覺得煩躁、疲倦、食欲不振。#汗出後應勤換衣物,注意皮膚的保潔,減少一些皮膚的疾患。
飲食方面夏三月宜清補,勿過鹹、過甜,少吃肉,多吃五穀、蔬果。重視除溼清熱與祛暑,飲食上可參考 #小滿,像是 #四神湯、或是一些屬性「#甘涼」或「#甘寒」像是冬瓜、苦瓜、綠豆、薏仁都很適合,這個季節梅子成熟。#酸梅湯也是很好的夏日生津止渴的飲品。
另外隨溫度增加,需要補充水分,也要小心中暑的情況,運動盡量在清晨與傍晚進行,避開日正當中的太陽。
📍中暑有分 #陽暑 #陰暑
「#陽暑」大多指的中清中醫小學堂開講囉
看節氣學中醫 #芒種
芒種落在每年國曆 6 月 6 日前後( 5 日-7 日),黃河流域地區在此時稻子已結實成「種」,而結實的稻子榖粒上長出了細芒;另外也有取「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著種,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此時梅雨季進入尾聲,但炎熱的天氣會熱對流上升,帶來的午後雷陣雨。氣溫與溼氣的增加,氣壓的降低,身體的熱量較不容易隨汗液排出去,汗也容易停留在體表不容易蒸發,就會覺得濕濕黏黏的,使人感到悶熱難受,覺得煩躁、疲倦、食欲不振。汗出後應勤換衣物,注意皮膚的保潔,減少一些皮膚的疾患。
飲食方面夏三月宜清補,勿過鹹、過甜,少吃肉,多吃五穀、蔬果。重視除溼清熱與祛暑,飲食上可參考 #小滿,像是 #四神湯、或是一些屬性「#甘涼」或「#甘寒」像是冬瓜、苦瓜、綠豆、薏仁都很適合,這個季節梅子成熟。#酸梅湯也是很好的夏日生津止渴的飲品。
另外隨溫度增加,需要補充水分,也要小心中暑的情況,運動盡量在清晨與傍晚進行,避開日正當中的太陽。
中暑有分 #陽暑 #陰暑
➡「#陽暑」大多指的是長時間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高環境下活動工作的人, 排汗的調節中樞失調。症狀輕微者包含身體發熱、頭暈、頭痛、汗多、口渴等症狀;嚴重則會出現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熱衰竭」狀況。此類患者應馬上移到通風良好的空間,適度補充常溫水分與電解質,並用一些冷敷、冰敷的方式降溫,以 避免熱衰竭或熱中暑等危急生命的情況。中醫通常使用清熱生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的藥物。
➡「#陰暑」的患者通常是在高溫室外,突然進入低溫涼爽的冷氣房;或是運動完大汗淋漓,馬上喝下冰涼冷飲或洗冷水澡,造成皮膚表面毛細孔、微血管急速收縮。症狀多為全身微微地發熱但無汗、身體非常疲倦、頭暈昏沉、噁
心、食慾不振等症狀。此類患者可多飲用溫熱水或泡澡至出汗以緩解不適。中醫以辛溫輕劑並佐以清心利濕以防暑濕內伏。平時可以 #艾葉、#紫蘇入浴幫助發汗利濕。
📍穴位按摩以養護 #心經
心經走向為從心臟穿過肺部進入腋下,通過腋下後到肘部,再從前臂到手腕經過無名指與小指間的手掌,最後到達小指指甲處。可按摩疏通改善一些夏季導致的胸悶、心煩氣躁。
#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中醫科 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