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疫情延燒時停課又延續到放暑假,從海外歸國的學生患者也相當的多,隨著疫情趨與平穩,這些學子又向外飛了。
週二正在挑燈夜戰打報告的時候收到這個倫敦女孩Q的來信,真的是又驚又喜,覺得非常感動,她是門診當中其中一個有趣的案例。
倫敦女孩Q是20歲的大學生,初經14歲,這一年來月經規則,但一個月會來兩次,第一次月經會來8天,且非常大,隔5-7天候會來第二次月經,量較第一次少,但褐色也會持續7天,等於幾天後就又要在下一次月經(真的很惱人~)
於是5月回台後,她們先到婦產科就診,婦產科超音波發現,子宮中膈,左右側各有內膜。西醫生認為無大礙,便請她到中醫就診。
因為Q稍微是肥胖的型態(165cm, 89kg, BMI:32.6),皮膚白白肉鬆鬆軟軟的,仔細看超音波兩側的卵巢好像輕微有點多囊型態,抽血的數值LH/FSH將近在2的臨界值,Testosterone大約再0.56,毛髮許多且容易掉髮,加上過去一年前月經都是一個月來一次的狀態,似乎還有解???
於是就當作調整多囊性卵巢的方式,先看看能不能讓月經穩定,也協助她做飲食跟運動的控制,於是從6月就診到7月底回英國後,體重從89–>86–>84,月經持續規則,但月經持續的時間不會這麼久,量也較少,褐色的量也減少到3天左右。
後來七月底的時候有機票所以開立了兩個月的藥物,這次很開心收到她的回信希望能夠繼續維持喔!

甚麼是子宮中膈呢?
子宮中隔是子宮先天構造異常的一種,常見的症狀有不孕、經痛、反覆流產等,但絕大部分的子宮中隔的婦女都是沒有症狀的。
先天性子宮異常的發生率約為3%-4%。習慣性流產的婦女中約有25%是由先天性子宮異常所引起。中隔子宮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子宮異常,約佔所有先天性子宮異常的35%。
單純的子宮中隔只要靠子宮鏡診斷,並用子宮鏡切除中隔即可,能增加懷孕的機會。但是,子宮中隔常常會合併其他的子宮構造異常,比如雙角子宮、陰道中隔等等,需要靠其他的檢查才能夠確認釐清,而且有些子宮構造異常的婦女,有時候會合併單側腎臟缺失的情況。
Q也有問說如果要懷孕會部會影響,基本上還是需要婦產科醫生評估後才會知道。
子宮鏡手術切除中膈後,子宮內的傷口其實很快就復原了,約一週。但是胚胎著床的位置大部份是中膈的位置,因此原先中膈的地方不能有沾黏的形成,而且要有正常的子宮內膜生長,才能讓胚胎正常的著床,因此必需做兩件事:一是防沾黏,另一件事是剌激正常的子宮內膜生長,讓子宮內膜組織覆蓋原先中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