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術後的中醫輔助

(本文同步刊載與中國醫訊192期7月出刊 p41-42

撰文 謝宜庭醫師 林宏任主任

《列子•湯問》:「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於謀而寡於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於慮而傷於專。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扁鵲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 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即悟,如初,二人辭歸。」這段扁鵲換心的記載,已可見中國古代器官移植的概念。

中藥調理減輕副作用

隨著生醫產業的進步,當器官出現不可逆病變,無法再以傳統方式治療,且醫學尚未有其他方法或機器代替時,器官移植已成為延續生命的治療方式。

移植術後患者常需要使用大量的類固醇或兼併服多種抗排斥藥物,甚至終身服用,藉由中醫調理來配合減輕其副作用,對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與控制病情都有實質幫助。

移植手術過程的出血,術後的免疫與發炎反應,以及器官移植後所出現的發熱、少尿、移植部位腫大等排斥現象在中醫屬於熱證、濕熱、與瘀血證,因此經常使用清熱利濕與活血化瘀的方式減少免疫反應的誘發,並協助清除發炎產生的病理產物。

以下就門診常見的幾項治療副作用,分別說明,中醫調理的方法 :

類固醇使用

類固醇長期大量使用,為外源性激素增加,初起會出現精神亢奮、面色紅赤、長痘痘、身體變胖、皮膚脹裂、怕熱、口乾、容易飢餓等症狀,水分蓄積、水牛肩、月亮臉、體重改變,在中醫辨證與陰虛陽亢,痰濕相關,治療上會選用滋陰清熱與化痰利濕的藥物。

抗排斥藥使用

隨種類不同,會有不同的不適產生。
中國醫訊192期7月出刊 p41-42

口腔潰爛

抗排斥藥物所造成的口腔黏膜潰爛,中醫辨證屬於津傷與陰傷的情況,臨床上可用清熱解毒、養陰生津的藥物,也可以使用滋潤的食物如鮮百合、沙參或西洋參等藥物煮後涼服,以緩解口腔的情況。

齒齦增生腫大

抗排斥藥物會造成齒齦增生腫大,胃經循行過齒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腎陰虛火,胃火,或是胃陰虛內熱,皆有可能造成此症狀的產生。

噁心嘔吐腹瀉

抗排斥藥物會損傷脾胃,影響腸胃消化系統,造成噁心嘔吐,噯氣打嗝,會在健脾益氣的基礎上佐以降逆、理氣、清熱、生津、化飲來達治療嘔吐的目的。

周邊神經病變

抗排斥藥物會破壞神經細胞而干擾訊息傳遞,造成手腳皮膚異常敏感及疼痛,甚至對神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在中醫辨證中與經絡受損相關,治療上常會加入通經活絡的藥物去做治療,像是藤類藥物,雞血藤,首烏藤等。

骨髓抑制

抗排斥藥物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紅血球,白血球,抑或血小板下降,針對不同的血球下降,與其生理功能,可分為補氣養血,或是補氣健脾,滋養肝腎,抑或 血小板下降伴有各式出血,以補氣攝血,涼血止血的方式進行調理。

感染

抗排斥藥物會導致免疫低下,降低細菌、病毒及黴菌侵入人體的防衛機轉,中醫辨證當中會考慮扶正祛邪,會考慮是否有足夠的正氣去抵禦外來的病原,並根據外邪的屬性加以治療。

肝功能上升

有些抗排斥藥會對肝臟有損害,可能會表現在指數上升,肝區不適脹痛,黃疸等,此時中醫辨證數濕熱,以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方式為主,常用像是梔子,茵陳,柴胡 ,龍膽草等,幫助減緩肝臟發炎情況。

泌尿道症狀

有些抗排斥藥會有腎臟或膀胱毒性,會表現出尿頻,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狀,以利尿滲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方式去處理,常見像是車前子,車前草,豬苓,滑石,澤瀉,白茅根,小薊,藕節等。

移植術後不可任意停用藥物,此外中醫輔助,應尋找合格中醫師診治用藥,不聽別人推薦的藥品,不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來路不明的藥,定期門診追蹤,若出現發燒,全身不舒適、疲倦;尿量突然減少等排斥反應宜盡快回診。

孕期癢癢受不了-談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

「醫師,懷孕後期開始發出這樣紅色的斑,癢的我受不了,擦了類固醇跟服用抗組織胺還是癢,產後吃了麵包跟甜食,癢跟紅又更嚴重了!」

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英文名為Pruritic Urticarial Papules and Plaques of Pregnancy(PUPPP)

YI-TING繪圖整理   
tcmdoctor
  • 一種懷孕期間出現的良性皮膚發炎性疾病,不會對胎兒造成危害,大部分在產後能逐漸緩解。
  • 發生率大約1/160-1/300 ,比例不算低。
  • 主要與初產婦、懷孕中體重增加過多、肚皮撐大相關因素(胎兒較重、多胞胎、羊水過多等),其他如男嬰、家族遺傳傾向、Rh陰性血型等這些因子相關。
  • 常出現在第三孕期或是產後,第一孕期和第二孕期也有可能出現但機會較少,主要因第三孕期時腹部快速脹大造成皮膚拉伸,使得結締組織受到傷害,結果使得表皮抗原暴露(dermal antigens),進一步引發母體的免疫反應而造成組織損傷後出現血管發炎、表皮水腫的情形。

臨床表現為何?

  • 通常從腹部的妊娠紋(Striae)開始,擴散到四肢、胸部、背部、臉部、手掌、腳掌等位置,可能表現的如濕疹樣(Eczematous)、水泡(Vesicular)、環形(Annular)或是紫斑(Purpuric)。
  • 主要以「癢」為主訴,很少是疼痛或是灼熱感,影響媽媽的生活作息。

治療的方式?

在這類患者西醫的處理主要以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則少),跟抗組織胺為主。

中醫則是根據四診,依據病灶跟病機去做治療與處理:

  • 癢的症狀主要歸之於風,以疏風的方式,像是荊芥、防風、薄荷、牛蒡子等。
  • 紅色丘疹、斑塊,標靶狀、紫斑則會認為有熱或是血熱的表現,清熱則根據熱像的不同與位置選擇像是銀花、連翹、蒲公英、黃芩、黃連、黃柏等;血熱則以涼血為主,像是生地、玄參等。
  • 濕疹樣、水泡樣、有滲出物的病灶,則偏屬濕熱的情形,茯苓、茵陳等藥物。

從西醫的病理機轉也可以看到:

  • 損傷後引發出來的免疫反應、血管發炎,呈現出熱象。
  • 表皮水腫,在表皮細胞間或是細胞間的液體增多聚集,濕的狀態。

日常照護需要注意那些?

  • 少食蔥、薑、蒜、油炸、燒烤等辛辣剌激性食物,多食蔬果、適當水份攝取。
  • 穿著柔軟寬鬆,減少磨擦、刺激,不透汗,不吸汗之衣物
  • 以拍打或冷敷方式止癢減少皮損。
  • 洗得太燙或洗得太久,會過份去除皮膚表面的皮脂,也會降低角質層的含水量。
  • 剛擦拭完皮膚尚含水分時,塗抹保溼護膚用品補充不足的油脂並留住水份。
  • 貼身衣物容易過度刺激摩擦。
  • 減少刺激物增加發炎反應。
  • 多喝水可補充身體水份。
  • 盡量選擇無香料,成分單純, 溫和度高, 無防腐劑, 可選擇添具有舒緩、抗敏和角質修復功能成分的乳液。

根據媽媽的情況調整疏風、清熱、涼血、養血、利濕、止癢的比例,選擇涼血消風湯的加減再給予適時的衛教,媽媽很快就不癢了!

YI-TING繪圖整理   
tcmdoctor
YI-TING繪圖整理   
tcmdoctor

Reference:

  1. Uptodate-Dermatoses of pregnancy, last updated: Oct 24, 2018.
  2. Uptodate-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allergic disease during pregnancy, last updated: Feb 22, 2018.
  3. Mark A. Bechtel, MD (2018). Pruritus in Pregnancy and Its Management. Dermatol Clin. , 36(3):259-265
  4. 孫荃薈,妊娠瘙癢性皮膚病的中西醫診療進展,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9,19(05)Uptodate-Dermatoses of pregnancy, last updated: Oct 24, 2018.
  5. 肖晉英,中藥治療妊娠性癢疹32例,山西中醫,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