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熬夜中醫穴位還你美美肌

愛美一直是每個人的天性,尤其是針灸美顏更是最近大家的新寵。

過年期間又要熬夜打牌,又要拜訪親友來看看中醫穴位如何讓您美美的!!

一起來簡單看看皮膚的構造

( 詳細的皮膚結構可參考:冬季到了!東癢西抓好痛苦—談冬季皮膚癢(1)認識皮膚構造與膚癢形成原因
皮膚構造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那為什麼我們的臉會看起來老化呢?

老化的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左邊是一般年輕的臉,右邊是老化的臉,主要與表皮層跟真皮層細胞減少,以至於保水屏障減少,會增加感染跟傷口癒合的情況受損,此外隨著年紀真皮層中的膠原蛋白、彈力纖維會變細、變脆,失去彈力,膠原蛋白無法連接,這樣無法再為真皮層提供支撐,皮膚開始鬆弛長皺紋。

如果再進一步詳細的從面部解剖學來看

面部解剖學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臉部又可以分做五層,衰老是身體發生變化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面部骨骼、面部韌帶、面部肌肉、面部脂肪組織和皮膚。這些變化發生在每個提到的不同的速度構建結構,從每個人開始年齡不同,種族背景不同

其中在過去的幾年裡,面部肌肉腱膜層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特別是隨著它的改變,縮短、複製或重新固定,是外科整容手術中的基礎。

這一層相當就屬SMAS層最重要重要,具有獨特的生物力學和粘彈性特性,它連結淺層與深層的脂肪層,能夠整合肌肉間的動態反應、做出臉部表情、以及支撐臉部組織。隨著年紀增加,SMAS層會變得鬆弛,使支撐力下降,加上地心引力的作用,讓周圍的肌肉和皮下組織下垂,最後臉部輪廓鬆垮、下巴和下顎附近的輪廓線模糊。除年紀外,長期熬夜、壓力、精神緊張和個人的使用習慣,會使臉部肌肉變得緊繃、失去張力和彈性而影響皮膚的動態連動性。

來看看針灸美容的實證醫學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在我們討論穴位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面部的肌肉與皺紋的相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魚尾紋:眼輪匝肌的肥大和收縮力增強、自然老化組織流失
  • 眉心紋:主要與皺眉肌相關,位在眼輪匝肌的後方,會讓人拉攏眉毛,做出很專注,或悲傷受苦的表情。
  • 抬頭紋:有分靜態紋與動態紋,額頭的肌肉收縮的時候,因為肌肉走向的關係,就會出現一些「水平」的紋路,這些是你在「動」的時候出現的紋路,也就是「動態紋」。而不做任何表情出現的紋路是「靜態紋」,是當真皮層老化,出現膠原蛋白、彈力蛋白流失,這時候會出現比較深一些的細紋,老化的過程中,也會長出一些贅皮,自然也會形成一些紋路。
  • 法令紋:隨著年紀加深,一方面是上方臉頰老化,皮下軟組織萎縮,皮膚鬆弛下垂造成,另一方面是上唇及鼻翼之間臉部表情肌長年收縮牽扯造成。
    • 凹陷型法令紋:通常是顴骨高,或者是上顎突(暴牙)狀況下產生。
    • 肌肉型法令紋:臉部表情的時候,是非常多肌肉「協同」的概念,上段與鼻翼提上唇肌等肌肉導致,常常吸鼻子眨眼睛這段容易變深;中段與中段主要提上唇肌等肌肉導致,常常擠眉弄眼,或者是常常大笑的人;下段與降下唇肌還有口輪匝肌有關,這發生在常常抿嘴的人。
    • 以及老化型法令紋
  • 木偶紋:長在嘴角下的皺紋,因為長得很像以前的木偶娃娃因而得名。其屬於靜態紋,是即便不做動作也會出現的紋路。其形成跟法令紋一樣,屬於老化的過程,通常臉部較豐腴(皮下組織或脂肪豐富)的人容易有,主要與跟皮膚底下的組織流失有關,並且結合脂肪向下壓迫到韌帶的情況,產生木偶紋。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所以內臟的氣血變化,都可以反應在臉上,我們也可以透過對面部經絡的刺激去調和身體臟腑。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最後教大家幾個過年拜年前自救的穴位小按摩吧!

救救黑眼圈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可以用食指按摩/使用木質系的刮痧板按摩眼周的穴位

這些也對過年看電視看太久疲勞的眼睛很有幫助喔!(可參考:眼睛鬧水荒-乾眼症的視力運動與中醫保健(3)

眼睛周圍有通過的經絡有許多包含足厥陰肝手少陰心經連接目系。通過外眼角的有小腸經、膽經、三焦經
到內眼角的有胃經、小腸經、膀胱經、陰蹻脈、陽蹻脈和督脈。任脈經過眼睛下方

  • 攢竹:在眉頭的眼眶骨凹陷處。明目醒腦,改善頭痛、頭暈。
  • 魚腰:在瞳孔上方、眉毛中間凹陷處。改善疲勞與頭痛。
  • 太陽穴:位於眉毛尾端與眼角之間,向後約一指的凹陷處。治療頭暈目眩、視力下降的問題。
  • 承泣:在瞳孔正下方的眼眶骨上緣凹陷處。散風清熱,有效改善眼睛紅痛。
  • 四白:在瞳孔正下方的眼眶骨下緣凹陷處,承泣的正下方 改善眼睛乾澀、視力下降。

趕緊縮小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主要是根據咬肌的部份去做按摩,可以用木質系刮痧板沿線輕刮/定點用指腹做按摩,會蠻酸的唷!!

之後謝醫師也會持續去做美顏針的進修,再跟大家分享唷!

Reference:

  1. The Anatomy of the Aging Face: A Review Facial Plast Surg. 2016 Jun;32(3):253-60. doi: 10.1055/s-0036-1582234.
  2. Cosmetic acupuncture to enhance facial skin appearance: a preliminary study,”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vol. 30, no. 2, pp. 152–153, 2012.
  3. Effect of Facial Cosmetic Acupuncture on Facial Elasticity:An Open-Label, Single-Arm Pilot Study.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ume 2013, Article ID 424313, 5 page
  4. Effect of thread embedding acupuncture for facial wrinkles and laxity: a single-arm, prospective,open-label study.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Volume 6, Issue 4, December 2017, Pages 418-426
  5. Fascia and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5, 168-176
  6. Its written all over your face: The 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ging skin. 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Development 190 (2020) 111315
  7.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Coupling of Fascial Tissue, Skeletal Muscle, and Nerves During Ag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Coupling of Fascial Tissue, Skeletal Muscle, and Nerves During Aging

麥芽退奶還發奶?中醫來解密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月中巡診的時候有媽媽自己煮了麥茶,想要退奶,發現怎麼越吃不退反進,讓她非常困擾。」

臨床上的確常常碰到這類的狀況,有的媽媽坐完月子想要立刻回職場,所以想要慢慢退奶,有的媽媽則是擔心打退奶針或吃退奶藥會讓胸部縮得比之前更小,(其實這個部分並沒有研究證實),有的媽媽則是乳量太多了想要變少一點點,或是發生嚴重的乳腺炎、化膿性乳癰;也有的媽媽因故無法哺乳,不得不退奶,例如胎死腹中、新生兒死亡等等,乳汁這回事真的是相當困擾媽媽們。

自然退奶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減少哺乳次數,延長哺乳間隔,減少嬰兒吸吮對乳頭的刺激,從而達到乳汁減少直至完全退奶,但有些媽媽在自然退奶過程並不是很順利,有時候退奶不適當,容易出現乳汁鬱積、乳房脹痛,讓產後媽媽更加憂鬱。

中藥在幫助退乳這方面效果溫和,其間搭配體質用藥與穴位按摩,縮短退奶時間、不易脹奶有硬塊,還可預防乳房縮小下垂,維持胸型。

生用炒用炮製有不同?

麥芽本身甘,平。入脾、胃、肝經。功效為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哺乳期結束或因不適於哺乳而逐漸減少乳汁分泌、直至乳汁完全回退的過程);炮製學當中炒用,炒黃、炒焦除了使藥物易于粉碎加工,並緩和藥性,有時搭配輔料;麩、土、米等,麩炒醒脾;土炒和中

中醫的典籍裡其實生炒麥芽沒有特別強調一定要用哪一種,臨床上實際應用證明生麥芽與炒麥芽均有回乳作用。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從古籍來看可以分成這幾種狀況:

1. 單用炒麥芽回乳

《丹溪心法》: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無子當清者, 用麥芽二兩炒,研細末,清湯調下,作四服。

朱丹溪首開炒麥芽回乳之先河,故後世醫家臨床回乳多用炒麥芽。

《藥品化義》: 若女人氣血壯盛,或產後無兒飲乳,乳房脹痛,丹溪用此二兩,炒香搗去皮為末,分作四服立消, 其性氣之銳,散血行氣,迅速如此,勿輕視之。

《校注婦人良方》: 單用麥芽(炒熟),水煎服,可用治婦人血氣方盛,乳房作脹,或無兒飲, 脹痛, 憎寒壯熱。

《醫宗金鑒》: 產後乳汁暴湧不止者,乃氣血大虛,欲斷乳者,用麥芽炒熟,熬湯作茶飲。

《醫學衷中參西錄》: 大麥芽,至婦人乳汁為血所化,因其善於消化精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吃乳欲回乳者,用大麥芽2兩炒為末,每服5錢,白湯下。

當代醫師賈河先1983 年編著的《百病良方》曰:“炒麥芽,水煎服,早晚空腹各一次,一般三天即可回奶,劑量大回乳見效快。

2. 單用生麥芽回乳

清.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曰:「產婦乳腫,不欲乳哺,用麥芽半兩,服之即斷。」另外也有記載:用於斷乳及乳汁鬱積引起的乳房脹痛等證,麥芽具有回乳之功,凡嬰兒斷奶時可用生麥芽二兩,加水煎服,如因乳汁鬱積引起的乳痛脹悶,則用量加倍。

《中醫學》教材載:“通乳消脹,用治乳汁鬱滯或欲斷奶者,生麥芽60 克,煎水服,有效。”又如1983年由王浴生主編的《中藥藥理與應用》一文中談到:“回乳,生麥芽120克,加水適量煎至200毫升,一次服完

3. 生、炒麥芽同時應用

有記載「麥芽入肝經而能散鬱行滯、舒肝回乳,用於婦女斷乳或乳溢症,可單用大劑量生麥芽或炒麥芽120g(或生、炒麥芽各60g),煎服有效。」

4. 其他中藥回乳記載

《婦科心法‧乳證門》乳汁自湧證治

產後乳汁暴湧出,十全大補倍參耆,食少乳多欲回乳,免懷紅花歸芎膝,無兒食乳乳欲斷,炒麥芽湯頻服宜。

〔註〕:

產後乳汁暴湧不止者,乃氣血大虛,宜十全大補湯,倍用人參、黃耆。

若食少乳多,欲回其乳者,宜免懷散。即紅花、歸尾、赤芍、牛膝也。

若無兒食乳,欲斷乳者,用麥芽炒熟,熬湯作茶飲之。

免懷散

此一處方中含有的紅花、赤芍、當歸,川牛膝引血下行,通利經水而抑乳汁之源,是為回乳用藥之基本方,減少乳汁生成來源,達到回乳的作用。

人參

人參雖然為坊間流傳的退奶三寶:韭菜、人參茶、麥芽水,但臨床上也不是每位想回乳的產婦吃人參都有效,回乳現象因人而異,甚至有的媽媽吃了人參,反而乳量驟增。可能的原因,跟參類的品種或是媽媽的體質不同有關,人參功效為大補元氣、滋補強壯,氣虛體質的產婦吃了可能會發奶,典籍中也有不少使用人參來催乳的案,而氣盛、身熱、火氣大的產婦吃了,卻可能回乳。一般認定會回乳的人參屬於五加科,由於媽媽往往對於人參有回乳的疑慮,故中醫師在開立處方時,常會選用不同科的補氣中藥,例如桔梗科的黨參或石竹科的太子參來減少疑慮。

蒲公英(內用外敷皆可)

《唐本草》亦載:「主婦人乳癰腫,水煮飲之封之即消」。

蒲公英入肝經及胃經,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结的作用,可用來消除乳汁瘀滯、乳房脹痛,適合急性乳腺炎時使用,回乳的效果也很好。(文獻上有的會搭配麥芽、萊服子等藥物作服用/或是加在芒硝制劑當作外敷)

芒硝外敷

芒硝有清熱消腫的作用,適合外敷在腫脹明顯但無破皮的乳房。研究顯示芒硝在高滲環境下,可借助滲透壓吸收周圍水分,因此對腫脹乳房內的乳汁可有效地吸收,從而達到回乳的效果。

從藥理學作用來看麥芽

乳汁的產生與婦女體內存在的泌乳激素(Prolactin, PRL)的多少有密切關係,而PRL為腦下垂體所分泌,對於乳汁分泌負有重要任務,分泌調節受到下視丘、卵巢激素、甲狀腺激素以及藥物等多方面影響; 麥芽中的麥角類化合物有擬多巴胺刺激劑的作用。多巴胺可作用於下視丘,與其受體結合使泌乳素釋放因子(PIF)增多,而PIF可明顯抑制泌乳素(PRL)的分泌。

生、炒麥芽在研究上均可顯著降低血清泌乳素的水準,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劑量上的差異卻有研究上的意義。麥芽生用和炒用均有回乳的功效,關鍵不在於生品與炒品,而在於使用量之多少,一般小劑量消食開胃而催乳(10~15 g),大劑量則耗氣散血而回乳(60 g左右)

退奶處方該如何煮呢?

在退奶的過程,其實常常會一直詢問媽媽們是否想要真的退奶,目的不同使用麥芽的劑量也會不同,

減少乳汁會使用生炒麥芽2兩 (60 g)、水1000ml

斷奶則會使用生炒麥芽4-6兩 (120 g)、水1000ml

作法:材料入鍋中,加1000 ml水煮,水滾後轉小火煮30分鐘,當茶飲,早、中、晚溫服。

服用天數:每日1劑,7日為1療程,至完全退乳為止。

有些媽媽本身乳汁較多,或是退奶過程容易塞奶腫脹,中醫師還會搭配其他藥物作服用,因此建議想要溫和退奶的產婦,務必要經過中醫師的診察,依照當下情況與個人體質來使用回乳藥。

此外飲用後同時逐漸減少餵奶次數,延長擠奶時間,量少到一定程度,乳房無脹痛硬塊,即可考慮停止餵奶。

盡量避免高熱量、高蛋白、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乳汁濃稠、或是乳房在退奶過程當中容易紅腫熱痛,也要避開容易發奶的食物。

乳房有紅腫熱痛或硬塊時,要及早就醫,預防乳腺炎發生。

也可以胸部周圍的穴位按摩與擴胸運動(主要以鍛鍊胸大肌為主)來幫助胸型的維持喔!

參考資料:

  1. 藥師週刊:麥芽對哺乳影響的整理
  2. 藥師週刊:中藥學堂:麥芽的回乳功效(上)(下)
  3. 產後回乳的中醫藥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誌 2021 年 9 月第 19 卷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