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談男性功能障礙(下)中醫觀點

(可參考:食色性也-談男性功能障礙(上)西醫觀點與從行房到受精兩篇文章)

《景岳全書·陽痿》:凡男子陽痿不起,多由命門火衰,精氣虛冷,或以七情勞倦,損傷生陽之氣,多致此證;亦有濕熱熾盛,以致宗筋弛緩,而為痿弱者。解釋此病發病原因有虛有實。

中醫對陰莖勃起機制的生理論述

趙建生老師以《素女經》:將這一生理過程分為以怒、大、堅、熱為外部表現特徵的4個階段,生理過程相互貫穿為立論基礎,認為體現在幾個表現上:

肝藏精氣旺盛對陰莖勃起的啟動和發生效應

  • 以七情中的怒來形容陰莖勃起發生第一階段,表達了在心理上的一種慾望衝動
    • 明朝萬全在《廣嗣紀要》:男有三至者,謂陽道奮昂而振者,肝氣至也;壯大而熱者,心氣至也;堅勁而久者,腎氣至也。三至俱足,女心之所悅也。
    • 除此之外還有解剖生理上的基礎作為肝氣至引起陰莖勃起過程的立論
      • 厥陰肝經循陰器,其筋經上攀,結於莖。又肝主筋,所謂筋瘦者,生於肝,使內也。足厥陰之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肝藏血而捨魂,魂者,隨神往來謂之魂。
      • 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五官,發生知覺反映。性反應的發生在誘發產生中感官刺激最為重要,而其中視覺感受最為直接和強烈,所謂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但是肝系統發揮著主導作用。

脾藏精氣旺盛對陰莖勃起的鞏固作用

  • 陰莖大是陰莖勃起的第二個階段的主要內容,《素女經》說,肌氣至則大。所謂肌氣至,脾氣至也
    • 《素問·厥論篇》: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
    • 《素問·瘦論篇》:陽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立機關也。
    • 《靈樞·經筋》:足太陰之筋,……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骸,聚於陰器……其病……陰器紐痛。足陽明之筋……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骸,聚於陰器,上腹而布……其病…精病。
    • 脾藏營,營舍意,心有所憶謂之意,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腎藏精氣系統的進一步強固作用和其勃起特徵

  • 進入陰莖之的第三階段,《素問·靈蘭秘典論》: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藏志,張介賓:謂意已決而卓有所立曰志。意味著在房事行為進行前的機體和心理活動準備的基本完成,而且也意味著溢精是男性勃起功能和男子射精功能實現統一的重要階段。和腎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

心藏精氣系統的作用勃起與射精的藕聯

  • 作為陰莖勃起第四階段特徵,是對陰莖在這一階段勃起狀態下全身和局部反應的描述,也體現了在這一階段所表達的心理特徵
  • 從全身表現而言,機體呈現為一種陽氣亢奮的狀態,陽盛得氣,則玉莖當熱,陰精濃而凝也。
  • 另外一個方面而言,它可能也表明陰莖在怒大堅的勃起變化上增加了陰莖顏色上的變化,即色赤。
  • 另一種解釋是心氣至,另外一種解釋是指男女兩情相悅。

對於此病的證型分類

  • 肝氣鬱滯:心因性的與此較為相關,可因過大的壓力或對配偶的感受而影響勃起,精神抑鬱,多疑善慮,胸脅脹痛。舌質暗紅,苔薄白,脈弦細。與以疏肝解郁法。
  • 腎精虧虛:內分泌型或是性腺功能減退與此較相關,與激素的分泌不足相關,陽事不舉,或舉而不堅,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與以滋補腎精法。
  • 濕熱下注:臨房不舉,或舉而不堅,尿道口即有精液溢出,更致痿軟,陰囊濕熱口苦咽乾,尿黃便滯;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與以清利濕熱法。
  • 瘀阻宗筋:血管性的與此較為相關,與陰莖局部血液灌注異常相關。與以活血通絡法。

 

Reference:

  1. 中醫對男性陰莖勃起機制的初步認識 趙建生 中醫中藥 2011年2月第18卷第4期
  2. 勃起功能障礙中醫與西醫診治策略的對比 王繼升 代恒恒 王彬 党進 姚澤宇 董雷 祝雨田 李霄 馬健雄 李海松 中國性科學2017年8月第26卷第8期
  3. 譚新華教授辨治勃起功能障礙經驗舉隅 賓東華 韓忠 何清湖(指導) 中國性科學2017年5月第26卷第5期
  4. 勃起功能障礙的中醫證治新觀念 周少虎,謝建興 廣東醫學2009年6月第30卷第6期

小紅來時疼痛飛-談經痛(下)中醫觀點

(可參考小紅來時疼痛飛-談經痛(上)西醫觀點

經痛的中醫文獻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女科經論-月經門》集合各家學說曰: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搏於衝任。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者,血澀也。經將來,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經行過後,腹中綿綿走痛者,是血行而氣滯,未盡行也。
《傅青主女科 ‧ 調經門》:有經前腹疼數日,而後行經者,其經來多是紫黑塊,人以為寒極而然也,誰知是熱極而火不化乎,肝屬木,其中有火,舒則通暢,鬱則不揚,…… 治法固宜大洩肝家之火。
《婦科心法要訣 ‧ 經門》:腹痛經後氣血弱,痛在經前氣血凝,氣滯腹脹血滯痛,更審虛實寒熱情。

因此在痛經的辨證上會看:

經痛疼痛的部位(小腹或是兩側,向後引及腰骶)痛的性質(刺痛,脹痛,隱痛,抽痛),發生在月經前或後(經前屬實;經後屬虛)伴隨那些症狀(噁心嘔吐頭痛腰痠等)緩解或加重因子(熱或寒,瘀下痛減,喜按拒按),以及月經白帶的量色質地等作為辨證的決策方向。

經痛中醫的病因病機

發病不外虛實兩端。實者多責之寒、熱、濕邪侵襲,虛者多責之肝、脾、腎及氣血虧虛。在疼痛的處理上著眼於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兩者,與胞宮、衝、任以及五臟的氣血調節相關。

實痛多發生在經前或經中,因時正值氣血湧盛易生瘀滯,倘因氣鬱,或寒、熱、濕 干擾,可致滯而生痛,待經血下泄瘀滯己通,痛隨之而減。

虛痛多發於經淨時,因血海虧虛、致胞脈更失於濡養。

許多中醫醫家理論著重於肝脾腎三臟的盛衰,氣血的有餘與不足

  •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血虧虛,胞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腎氣不足不能溫養胞宮,致使宮寒血凝,不通則痛,則發為痛經。
  • 脾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乏源,胞脈失養,不榮則痛,或氣虛血少無力行血,脈阻血瘀,不通則痛。
  • 肝為女子先天,肝氣條達,則血脈流暢,經期如常,肝氣鬱結,或肝血不足,則氣血瘀阻,經脈不利,可致痛經。
  • 肝腎陰血虧虛也是造成痛經的重要原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化,肝腎不足,陰血虧虛,經脈失養,不榮則痛。

經痛常見的中醫證型

寒濕凝滯型:經期小腹冷痛喜按得熱痛減,量少,色黯伴有血塊,苔薄白, 脈沉緊。以溫寒利濕,通經止痛。

肝鬱氣滯型: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脹大於痛,行經不暢,量少有塊,常有乳房脹痛,舌上有瘀斑,苔薄紅,脈沉弦。以疏肝解鬱,理氣調經。

肝腎虧虛型: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痛減,經色淡,質清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蒼白,神倦,色淡苔薄白,脈沉細。以補益肝腎,調補衝任。

經痛的針灸治療

血海穴,是足太陰脈氣所聚集之處,如同氣血歸集之海,在功用上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近代臨床研究顯示,針刺血海穴可 治療原發性痛經以達到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血海穴、三陰交穴、公孫穴多與其他穴位搭配使用治療原發性痛經

三陰交穴,足部的三條陰經在此交會,是婦科、血病的要穴。

經痛的穴位敷貼

常選擇關元穴神闕穴下。皆位在任脈上,任主胞宮,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線,有統任諸陰經的作用,故與生殖方面的經帶胎產有密切相關。

Reference:

  1. 痛經中西醫研究概況 李翠容(Chuei-Rong Lee) ; 羅頌平(Song-Ping Luo) ;臺灣中醫科學雜誌 5卷1期 ( 2010/08) , 24-31
  2. 痛經之經方治療探討 李維哲 ;中醫婦科醫學雜誌 20期 ( 2016/06) , 64-67
  3. 痛經之中醫調理 劉欣蕙 ;北市中醫會刊 20卷4期 ( 2014/12) , 13-18
  4. 中醫藥對痛經的治療對策 趙品諭(Pin-Yu Jau) ; 徐維偵(Wei-Zhen Xu) ; 陳朝宗(Chao-Tsung Chen) ; 林舜穀(Shun-Ku Lin) ;中醫藥研究論叢 17卷2期 ( 2014/09) , 93-101
  5. “龍江韓氏婦科”治療痛經的經驗總結 王雪蓮 ; 張雪芝 ; 韓延華 ;中醫婦科醫學雜誌 21期 ( 2017/06) , 28-31
  6. 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病例報告 楊雅淳(Ya-Chun Yang) ; 洪舒玨(Shu-Chueh Hung) ; 廖麗蘭(Li-Lang Liao) ;中醫內科醫學雜誌 14卷2期 ( 2016/12) , 56-66
  7. 中藥藥物穴位外敷治療痛經之療效初探 高銘偵、鍾瑩慧、楊淑齡, J Chin Med 24(1): 85-96, 2013
  8. 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之實證醫學研究分析 高琬淳 蘇守毅 王薾霆 梁峻銘 吳玟葵 郭祐睿TJ TCM.19(2) :89-98,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