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1)認識產褥期

生育是相當重要的人生大事,為了要育孕小生命,懷孕期間母體經歷了體重,乳房,心裡或內分泌的大小改變!

在古早時農村時代,醫藥衛生條件不佳及物資缺乏的情況下,生產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臺灣俗諺說:「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生產過程順利,變會準備香噴噴的雞酒,如果難產,產婦常有生命危險,另外產後氣血流失,在華人社會,有坐月子(Doing the month)的習俗,包括飲食、中藥、藥膳等調養,生活起居等相當繁複的習俗,以維持產婦身強體壯的基礎,延續家族的生命。

在討論坐月子的膳食之前,先來了解甚麼是產褥期吧!

(可參考:懷孕時期母體的改變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上)—乳房發育與乳汁分泌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中)—初乳與成熟母乳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下)—乳腺炎的中醫治療等四篇文章)

 

產後期又稱產褥期(Postpartum period, Puerperium)

是指分娩後當與妊娠相關的母體生理變化恢復到非妊娠狀態時的時間,通常被認為是分娩後約六到八周,有些情況下甚至常達一年。

子宮復舊(Uterine involution)

在胎盤分娩後,子宮立即開始恢復其非妊娠大小和狀態,這一過程稱為子宮復舊。子宮肌層肌束的收縮會收縮子宮內膜血管並阻礙血流,這是防止胎盤部位出血的主要機制,有些產婦子宮肌層收縮無力,反而容易造成出血。

當胎盤娩出後,子宮就立即收縮,在肚臍周圍可找到球狀的物體,子宮底的高度,通常會請產婦做環型的子宮按摩,藉此加速子宮的收縮,幫助惡露排出體外,而且,預防子宮收縮不良造成產後出血。

子宮底高度會隨著產後的天數而有改變,由肚臍開始每天大約下降一指幅(F)(1公分)。所以產後宮底;第二天,肚臍下二指幅;以此類推。這種下降程度,可以記錄成肚臍下1公分,肚臍下2公分等等,產後十四天以後子宮會下降到骨盆腔內,就觸摸不到了。

產後六到八周子宮也會由懷孕時被撐大恢復到原本的大小,子宮的重量從產後立即約1000克減少到60克。初產婦復舊的較經產婦快。

惡露(Lochia)

是指產後陰道所排出的分泌物,混合了子宮出血、胎盤碎片、胎膜、蛻膜、子宮及子宮頸的分泌物。惡露產生,主要是來自胎盤與子宮剝離後,在子宮與胎盤接觸面的血管傷口出血所致,這些出血混著殘存的胎膜或胎盤碎片而排出。

LOCHIA.png

圖一 不同階段的惡露 由UpToDate整理

分成不同階段的惡露(參考圖一),產後分泌物的總體積為200至500 mL,平均持續一個月。高達15%的女性惡露持續6到8週,持續時間可能與哺乳期或使用含雌激素或僅含黃體酮的避孕藥有關,出血性皮膚病的女性可能更容易產生惡露。

子宮頸(Cervix)

子宮頸分娩時表現為鬆軟、充血、水腫、子宮壁很薄,四到六天約剩兩指幅,一到兩周回復到懷孕前的樣子,子宮頸也開始變厚並形成管道,但撕裂處會有永久的凹陷。

陰道和外陰(Vagina and vulva)

陰道在分娩後立即變得寬大和光滑。隨著水腫和血管的消退會慢慢收縮,第三週恢復皺褶。分娩時筋膜伸展和創傷導致骨盆肌肉鬆弛,這可能不會恢復到妊娠前狀態。

腹壁(Abdominal wall)

腹壁產後鬆弛,但在幾週內恢復大部分,懷孕時腹部撐脹使皮膚的彈性纖維破裂造成深紅色到紫色的妊娠紋,產後漸漸褪成銀白色,但不會完全消失。

月經(Menstruation)

在純餵母乳期間,大約40%的女性在產後6個月仍將保持閉經,產後不哺乳,月經常在28〜42天來潮。哺乳者,在停止哺乳後約42天月經來潮。月經不來仍有可能排卵。要注意避孕。

體重減輕(Weight loss)

分娩後的前六週,大約減少一半的妊娠期增加的體重,產後前六個月體重減輕緩慢。

大小便

產後6〜8小時需能自解尿液,24小時內,尿量可多到2000〜3000毫升。產後常有便秘現象,這與尿多、汗多,生產用力有關。

Reference:

  1. UpToDate-Overview of the postpartum period: Physiology, complications, and maternal care
  2. UpToDate-Postpartum contraception: Initiation and methods
  3. 產後衛教手冊 國泰醫院
  4. Williams Gynecology

 

揮別大象手,遠離乳癌術後淋巴水腫與僵硬-乳癌的中醫輔助治療(2)

60歲的林小姐乳癌術後一年,手部稍微腫脹,關節活動僵硬,經由復健師介紹來就診。

「醫生,我手指活動很緊繃,復健師做復建時筋很硬,而且腋下按壓會有點疼痛。」

現代乳癌因為醫學的進步與個人化的治療,可經由手術切除腋下淋巴或術後放射線治療提高存活率,但約有將近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病人可能會併發上肢的淋巴水腫,造成活動僵硬。

上肢淋巴水腫的成因

當淋巴結手術摘除後,或淋巴回流系統的任一環節缺失亦或局部感染時,造成淋巴回流問題,間質液中蛋白濃度增加,造成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離開血管的液體量增加,使淋巴液堆積產生腫脹水腫,長期的影響會造成肢體僵硬,影響肩部與手部活動,另外也因為循環不良與腫脹的影響更容易造成慢性的發炎,感染,組織的纖維化。

淋巴水腫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大部分患者只覺得手部緊繃

  1. 第一期凹陷性水腫(Pitting Edema):用手指按壓會形成下陷,此時會建議病人患肢宜抬高
  2. 第二期硬化性水腫(Brawny Edema):淋巴液中的蛋白質堆積,皮下組織會纖維化,皮膚會硬化增厚
  3. 第三期角化性水腫(Weeping Edema):會較前一期更厚硬,皮膚會角質化,並出現厚的皺褶,像大象的皮膚。淋巴水腫比較常見於術後的六星期至兩年發生,也有數年發生。

乳房切除範圍較大,淋巴轉移數量較多的,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或是肥胖與短期內體重增加過多的,較容易產生淋巴水腫,放射線可能造成該處皮膚病變厚變硬纖維化,也會使回流受到阻礙。

如何避免上肢淋巴水腫的產生

淋巴液的蓄積與回流跟離開血管的量(局部微血管擴張)有關,因此避免水腫的產生可從兩個方式著手:

  • 減少干擾回流的因子:像是過緊的衣服以及手飾(戒指,手錶,手鐲),勾掛皮包在患側,在患側量測血壓(測量的氣囊會施家過度的壓力);抬高患側可幫助回流,收縮握拳的動作以及淋巴引流按摩也可以幫水液回流
  • 減少淋巴液的產生:像是上肢的過度出力或是會造成肢體痠痛的行為,痠痛會引發局部發炎增加淋巴液的產生;上肢被蟲咬打針產生傷口造成發炎;患側的過度日曬,蒸氣等增加局部熱效應會增加血管擴張增加水液通透,搭乘飛機或是高山時可使用繃帶纏繞患側,防止高空低氣壓增加淋巴水腫,在食物方面可以選用低鹽高纖與蛋白質的食物,低鹽可減少水分滯留

中醫如何看乳癌術後上肢淋巴水腫

手術後損傷脈絡,造成脈道閉阻,影響氣血津液的運行,水濕停聚,形成上肢淋巴水腫,治療宜疏通氣機,活血散瘀,利水消腫。

治療常選用化瘀通經的藥物像是桃仁,紅花,丹參,莪朮,薑黃,王不留行等;佐以茯苓,薏苡仁,澤瀉,車前草滲利水濕,有時也會兼夾上肢引藥像是桑枝,桂枝,羌活,或是多種藤類藥物,藥到病所。

林小姐再服用幾次中藥後,復建師反應,筋緊與腋下疼痛的狀況皆有緩解,持續調理當中。

(其他關於乳癌的輔助治療可參考:抗賀爾蒙藥物的煩惱,潮熱盜汗關節痛不要來-乳癌的中醫輔助治療(1)

Reference:

  1. 以單側上臂淋巴水腫為表現的乳癌之病例報告 家庭醫學會
  2. 乳腺癌術後併發症的中醫治療現況 中醫藥臨床雜誌 2013年第25卷第一期
  3. 中藥治療乳腺癌的研究 現代腫瘤醫學 2015年7月第23卷第14期
  4. 乳腺癌上肢水腫 因機証治 中醫藥學報 2011年第39卷第5期

月經來前好「阿砸」-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的中醫治療(4)

(可參考:月經來前好「阿砸」-認識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1)西醫診斷與治療(2)中醫觀點之月經週期療法(3)

在中醫文獻當中並沒有經前症候群的病名,而是根據不同的症狀在中醫有不同的病名:像是經行泄瀉、經行寒熱身痛、經行腹痛、經行乳房脹痛、經行頭痛、經行情志異常等等。這些症狀與月經的週期息息相關,多在經前發作,經後改善。 而症狀則依個人有不同的表現 ,且輕重程度也不同,因此治療會根據月經週期去做調整

在中醫理論當中經前症候群與肝脾腎三臟腑。由於經前經血下注衝任胞宮,血海充盈。而全身氣血分布相對不平衡,使機體陰陽平衡失調,因此治療上會根據患者在氣血的分布上,氣機的疏布,虛實寒熱的比重上去做調整。

以下針對幾種不同的症狀做簡單的敘述:

  • 經行乳脹:經行時出現胸脅脹痛、胸悶不舒、善太息、乳房脹痛、情緒低落或起伏大,在中醫理論中與肝失條達、肝氣之失於疏泄,投於行氣、疏肝理氣之藥可緩解。也會根據乳脹的程度,痛的狀況或是乳房軟硬去做調整。
  • 經行水腫:經行時出現顏面浮腫、下肢浮腫、便清、腹脹等症狀,這些在中醫與脾腎相關,脾虛不能制水,水濕停滯而致浮腫、泄瀉,或是腎主水液代謝的功能失常,投與一些健脾利濕,或是溫腎利水的藥物可緩解。
  • 經行發熱:經行時會出現午後烘熱、煩躁、口乾咽燥、兩乳脹痛、腰膝痠軟、目澀等症狀,這在中醫與陰血不足較相關,以滋養肝腎得以緩解。
  • 經行頭痛:經行時會出現頭痛、頭脹、頭暈、咽乾口燥等症狀,與陰血不足以制陽,肝亢或內熱有關。也還會根據頭痛的部位,痛的性質等去做調整。

回到首篇月經來前好「阿砸」-認識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1)患者小雯,隨著月經週期使用不同的藥物,在經前使用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鬱,同時佐以杜仲,續斷,牛膝等補益肝腎,症狀好轉,也較不影響工作的表現了!

Reference:

  1. UpToDate-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trial dysphoric disorder
  2. UpToDate-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3. 經前症候群 顏兆雄 當代醫學 第三十二卷 第四期
  4. 經前症候群與經前不悅症 家庭醫學會
  5. 經前症候群 基層醫學 第二十二卷第七期
  6. PMS(經前症候群)與PMDD(經前不悅症)之華人跨文化分析
  7. 羅元愷 婦科經驗集
  8. 夏桂成 中醫婦科學講稿
  9. 經前症候群的探討 中醫婦科醫學雜誌 第9期
  10. 經前症候群之中醫臨床治療 中國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10(3),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