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到兩條線了!該補充甚麼呢?—孕期的營養補充

溫差變化很大,大家都有記得保暖嗎?

今天早上收到患者Y的來信,真的替她感到開心,不過我們才剛經歷第一關而已,再接再厲!

Y是多囊性卵巢的患者,先生精蟲稍微活動力不足,過去經常50多天才來月經,是在第3次clomid的週期來到我的門診的,嘗試好幾次排卵藥克洛米芬clomid的週期,月經量持續減少,後來西醫師認為可能是因為內膜變薄的緣故,嘗試改換成泰莫西芬治療,週期卻突然變短,於是Y跟先生就想說先暫停一下半年來西醫的治療,放鬆心情。

唯一不變的還是持續測量基礎體溫,但在少了西藥治療下,我們先觀察第一次的週期,基礎體溫變得非常的低,尤其是這一陣子寒流來還降到了35.8-35.9,在單獨只有中藥的治療下,溫度沒有之前的高,所以將補氣補陽中藥劑量拉高,但還是可以看的到在月經週期的第15天有明顯的體溫升高,相差約0.5度(雖然高溫還是只有坐落在36.3-36.4左右),月經也準時30天一循環,於是嘗試了兩個單獨中藥週期後,這次很幸運的驗到孕了!因為接下來過年也比較擔心患者的狀況,所以也有請她先回西醫門診。

因為她平時有服用月見草油跟肌醇,也請她先暫停。

肌醇:肌醇的效用是可幫助卵子發育更成熟,提高受精率及懷孕率,備孕中的婦女可以每天固定補充500mg的肌醇至少3個月,但懷孕後因肌醇可能影響催產素及子宮收縮,故建議懷孕後立即停用肌醇。

月見草油:主要含有r-次亞麻油酸(簡稱GLA),屬於Omega 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靠食物攝取來獲取的「必需脂肪酸」。 r-次亞麻油酸(GLA)是人體製造前列腺素的前驅物。一般常見的作用是紓解經期症候群、更年期症狀、抗發炎過敏、避免血栓的形成,因為月見草油可能會導致子宮收縮也有請Y先停下來使用。

Y也有詢問懷孕的時候能夠補充那些營養品,簡單整理了一個小小表格給她

葉酸:可以幫助胎兒腦部、神經管及細胞發育,減少母體貧血發育,足夠的葉酸可以減緩媽媽孕期疲勞、頭痛和憂鬱的發生;備孕期就可以補充葉酸400mcg,食物的來源多從動物肝臟、酵母、全麥、穀類、綠葉蔬菜、乾豆類及莢豆類,因為葉酸是水溶性的營養素,約65~95%都會在烹飪過程中流失,烹調時建議用少許油快炒即可或是額外補充葉酸的孕期保健食品。

B群:維生素B能促進身體代謝功能。B6有助減輕孕吐;B12能健全胎兒神經系統, 攝取的主要來源為:

(1)動物性食材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B6含量,如動物肝腎、豬肉、雞肉、魚類、蛋。其他如全穀根莖類、豆類與堅果,或是綠葉蔬菜也有不錯含量。

(2)維生素B12在肉類和動物肝腎中最豐富,各式海鮮、鯖魚、蛋類、乳品也有。植物性來源則有天貝、紫菜、紅毛苔,以及含B12的強化食品如營養酵母。吃素的媽咪建議吃蛋奶素,若是全素食者建議服用維生素B12 的補充劑。

DHA:可以幫助胎兒腦部發育及神經傳導,視神經及視網膜發育。食物來源:深海魚。例如鮪魚、鮭魚、秋刀魚、青花魚、竹筴魚及海洋藻類。

益生菌:舒緩便祕脹氣,調整菌叢,幫助免疫;補充適量的益生菌,可以改善便秘的問題,適合解便不順的孕媽咪,另外好菌也可以改善寶寶過敏的問題。

:預防缺鐵性貧血,也可以預防產前產後低血紅素。懷孕期間媽咪所攝取的鐵質,除了供應母體所需之外,還要大量儲藏於胎兒的血循環中,以備出生後4個月成長發育的需求,若長期貧血會造成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展遲滯及容易引發早產。食物來源:豬肝、豬血、牡蠣、貝類等,而素食者則可以補充一些紅色蔬菜,像是紅莧菜、紅鳳菜、帶皮葡萄或黑棗,攝取這類含鐵食物時,也可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一起食用,促進人體吸收和利用的作用。

:胎兒骨頭發育跟孕媽咪骨質健康,也可以預防孕期抽筋。一杯250c.c.牛奶,約含300毫克的鈣含量,食物來源:牛奶、奶製品、小魚乾、蝦米、藻類、蛤蜊、牡蠣、黃豆製品、深綠色葉菜類、豌豆類、堅果類及種籽類。

D3:主要的功用為幫助鈣吸收,維持骨質健康。對孕婦來說,與早產、流產、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都有關係,對一般人來說,維他命D與自體免疫疾病,癌症,神經傳導,心臟病,及骨骼健康都非常有關係。食物來源:牛奶、穀片、鮭魚。曬太陽也有助於皮膚生成。

卵寧脂:降低母乳黏稠度,維持乳腺通暢,保持細胞膜恆定。卵磷脂質可以幫助脂肪乳化,讓乳汁不會那麼濃稠。

其實有些媽媽會擔心這個沒吃那個沒吃會不會影響很大,也有的人孕吐到後期都還是很嚴重,所以不管怎麼樣保持愉快的心情,均衡飲食就很棒了唷! 也希望能夠順利陪Y度過好多關! 祝順利(握拳)

好孕好消息到來

最近陸續有許多好消息來到!

1.     產前調理安胎到生產在到後續產後調理的患者們

2.     確診咳嗽胃痛的很厲害的備孕患者也順利地懷孕了

3.     跳班(大夜班、小夜班、白班、花花班) 月經不規則的患者也順利地懷孕了

4.     月經期縮短、排卵期過後到經前兩週總是十分燥熱頭痛嚴重的患者也順利懷孕了

5.     還有我二寶時一起備孕生產的患者回來就診

真的為冷冷的冬天增加了許多暖意唷!感謝你們!

剛聽說本周要迎來冷氣團大魔王,希望大家也要做好保暖注意身體健康唷!

孕期產後(2)—運動篇

最近開始生產前諮詢產後調理處方的媽媽又增加了,有一些是第二胎剛好這次坐月子又碰到謝醫師,很多媽媽很驚訝我又生完第二個小孩回來,似乎又變得更瘦(恩~有嗎?看著自己肚肚的肥肉肉)

門診中也常常很多備孕或懷孕的媽媽會問關於體重、懷孕過程的飲食等等。

想說這次用自己兩胎的經驗以及整理烏烏醫師「孕動孕瘦」這本書,來給大家一些簡單的方向。

承上篇關於飲食篇這次來討論關於運動。

兩個孕期都非常感謝我的婦產科醫師怡燕醫師跟我的瑜珈老師Zoe老師跟Nana老師。 第一胎是很認真的做瑜珈到37周,第二胎因為會診的緣故,常常需要奔走於學士路,大約每日會走15000步左右,不過後期因為子宮頸過短(只剩下1cm 哈哈哈),所以後期只好減少行走的活動。

有很多媽媽會問需不需要運動?做怎麼樣的運動比較好?

其實蠻建議很多正在備孕的媽媽可以至少做一些簡單的有氧跟肌力訓練,在還沒有懷孕前先擁有基礎的體能,平時也會很鼓勵患者進行快走或是腹部的核心運動,在中醫的想法當中也可增加盆腔的氣機循環,增加受孕的機會。

至於剛懷孕需不需要開始運動?

還是會建議評估自己的狀態、孕前的活動量再循序漸進,如果初期有一些不適的症狀也不要勉強自己,可以改用一些靜態的伸展幫忙。

那些運動適合孕婦?

如果沒有固定運動的媽媽,簡單的可以從改變生活型態開始:步行到目的地、爬樓梯取代坐電梯等等

瑜珈:第二孕期後因為肚子變大壓迫下腔靜脈,需要避開一些體位,在活動時也會運用許多像是椅子、韻律球、瑜珈磚來幫助伸展,很建議媽媽們去諮詢專業的瑜珈老師,第一胎也多虧了我的瑜珈老師,我覺得體力狀況很好。

水中運動:其實孕期中很常會碰到媽媽們想運動但是膝蓋關節容易疼痛,這個多半跟突然增加的體重有關係,可以選擇游泳、水中走路藉由浮力來減少因為體重增加而增加的關節壓力。

固定式的腳踏車、飛輪:這些固定式的器材也相對比較安全

不論如何運動,都要小心懷孕期間的重心不穩,動作放慢,小心跌倒喔!

發生甚麼狀況應該要停止運動?

這也是門診當中非常多人常問的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第一胎因為整個孕期增加了17公斤,所以跟很多產後媽媽一樣很想趕快瘦身下來,但看到產後肚子還是好大(好鬆)就有點憂鬱,謝醫師跟大家一樣都有經歷過這樣的時期的,還記得第一胎因為對止痛藥過敏的我,產後體重不減反增,整個臉在產後還變得更加浮腫,所以給自己一個擁抱跟多一點時間。

那生產後應該怎麼開始運動呢?


主要還是會區分自然產或是剖腹產,自然產當天部會頭暈就可以馬上下床走路,剖腹產術後止痛大約在隔天可以下床走路;產後兩周傷口越來越不疼痛,自然產除了基本的墊上核心外也可慢慢恢復產前的運動,剖腹產則是可以漸進式的增加墊上的核心運動。

  1. 產後兩天: 不分自然產剖腹產都可以做凱格爾運動,待傷口不痛就可以開始慢慢做墊上的核心。
  2. 產後2-4周: 當快走時不會漏尿、骨盆痛、惡露不會大量增加就可以開始跑步了,基礎的核心可以慢慢加入像是深蹲、弓箭步、橋式(但恥骨聯合分離需要避開這些動作)
  3. 產後6周: 可以慢慢加入阻力訓練,但同時需要觀察增加重量時有沒有漏尿或式下墜感。

有些沒有固定運動的媽媽對於橋式或是一些姿勢並不熟悉,那我會建議可以看孕婦衛教手冊後面的運動做套餐的搭配。

主要有這些:

1. 深呼吸運動

時間:產後第 1 天。

目的:促進血液循環,增進肺換氣量,收縮腹肌。

方法:

胸式深呼吸:平躺—以鼻吸氣—胸部擴張—呼氣—胸部恢復原狀。

腹式深呼吸:平躺—以鼻吸氣—腹部凸出。閉氣幾秒鐘—呼氣—腹部凹陷。

2. 乳部運動

時間:產後第 2 天。

目的:增強腹部肌肉,避免乳房鬆弛下垂,增加肺活量。

方法:平臥,二手臂左右平伸,上舉至胸前,二掌相遇,再往後伸展至頭部,再回覆前胸後回原位,重覆 5 ~ 6 次。

3. 頸部運動

時間:產後第 3 天。

目的:增強腹部肌肉。

方法:平臥,將頭抬起,下頷儘量靠近胸部,注意肩部不可離開床面,略停一會兒,回覆平臥,重覆5 ~ 6 次。

4. 臀部運動

時間:產後第 8 天。

目的:促進臀部和大腿肌肉恢復良好之彈性、曲線。

方法:平臥,將一腿彎曲,大腿靠近腹部,足部儘量貼近臀部,腳尖下壓,再將腿伸直平放,再依法做另一腿,左右交替各做 5次。

5. 陰道收縮運動

時間:產後第 10 天。

目的:收縮陰道及骨盆底肌肉,幫助復舊,預防子宮、膀胱、陰道下垂。

方法:平臥,彎曲雙腿成直角,利用足部及肩部力量將臀部抬高,二膝併攏,二腳分開,收縮臀肌1 ~ 2 分鐘,重覆2 ~ 3次。

6. 腿部運動

時間:產後第 10 天。

目的:促進子宮與腹部肌肉收縮,恢復腿部肌肉曲線。

方法:平臥,將右腿儘量抬高,腳尖下壓,膝部不許彎曲,角度可視體能狀況漸增,依法做另一腿,最後可雙腿併攏,一起抬高,重覆 5 次。

7. 子宮收縮運動:( 胸膝臥位 )

時間:產後第 14 天。

目的:幫助子宮恢復正常位置。

方法:俯臥,將身體弓起,跪於床上,大腿與小腿成直角,二膝分開與肩同寬,臉側貼床面,二手伏床上,胸部儘量貼近床面,腰部放鬆,保持此姿勢 5 ~ 10 分鐘。

8. 腹部運動

時間:產後第 14 天。

目的:促進子宮及腹部肌肉收縮。

方法:平臥,二手伸直平放於身體上,利用腹部力量坐起,手指接觸腳尖 2 次,然後躺下,待體力較好後,可將二手放於頭後,依法坐起,重覆 10 次

可以參考: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產後運動衛教

https://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5482

其實就會蠻累的唷!

孕期產後(1)—飲食篇

最近開始生產前諮詢產後調理處方的媽媽又增加了,有一些是第二胎剛好這次坐月子又碰到謝醫師,很多媽媽很驚訝我又生完第二個小孩回來,似乎又變得更瘦(恩~有嗎?看著自己肚肚的肥肉肉)

門診中也常常很多備孕或懷孕的媽媽會問關於體重、懷孕過程的飲食等等。
想說這次用自己兩胎的經驗以及整理烏烏醫師「孕動孕瘦」這本書,來給大家一些簡單的方向。

怎麼樣是孕期合適體重上升的幅度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孕期營養攝取

懷孕3個月後每日多增加300大卡

蛋白質

能建構身體組織、維持免疫系統、造血與賀爾蒙功能,孕前每日蛋白質攝取50g,孕期則為60g,哺乳期更需增加到70g

魚蛋肉類能提供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可選擇脂肪少的瘦肉、海鮮雞胸肉、豬里肌。
素食者因為植物性蛋白質無法提供人體必需胺基酸,所以必須考慮多樣性,奶蛋素者可以增加雞蛋、牛奶的食用。
奶類除了優質蛋白質之外也含有鈣質,若有乳糖不耐症可以改食用其他高鈣食品,像是優格、起士。

碳水化合物

佔熱量45-55%

精緻單醣通常熱量較高,能快速擁有滿足感,但也同時容易造成胰島素上升,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脂肪堆積,碳水化合無應該以多醣為主(糙米、白米、麵食、麥片、南瓜、地瓜、馬鈴薯等)

建議選擇根莖類的原型食物提供較多營養素,精緻澱粉白飯麵食,則相對糙米全麥流失掉膳食纖維與礦物質。

油脂

佔熱量來源20-35%

脂肪架構胎兒器官跟胎盤,免疫系統、賀爾蒙、凝血功能也都以此做為原料,且脂溶性維他命需要油脂才能發揮作用,其中不飽和omega-3對於胎兒腦神經發育很有幫助,以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橄欖油、魚類的油脂為主。

蔬果類

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每日攝取三份蔬菜,兩份水果。

孕婦易飽易餓加上胃食道逆流,可以將餐點挪到最餓的餐跟餐中間,另外可以選擇低GI的食物延緩血糖上升。避開會加重胃食道逆流的食物,油炸類、甜食、巧克力、咖啡茶、刺激性辛辣食物。

孕期好習慣的養成

  1. 了解自己吃些甚麼: 上網查食物成分、買東西一定要看標示,我第一胎孕期的後半體重飆升的非常快,於是就有開始作熱量攝取的控制,會盡量選擇成分、熱量標示清楚的餐盒,也有下載相關的APP作食物的搜尋,大概維持好習慣查1-2個月後就會很清楚那些食物是地雷、那些是逼逼逼警鈴響的食物,有時候我也會請媽媽們觀察每天吃的食物跟水腫體重變化的情況。
  2. 可以嘗試自己烹煮: 第二胎因為有了第一胎的經驗,反覆烹調取得美味跟營養的平衡,再找食譜的過程一方面自己烹調也怕繁瑣的步驟,二方面也知道調味用量的取捨,在熱量的控管上更進一步。
  3. 預防勝於治療: 懷孕不能減肥,但確認體重不爆衝、均衡飲食跟每日融入運動也是產後容易瘦的秘訣。

參考資料:

  1. 孕動孕瘦
  2. 食在好孕-吃對營養 寶媽都健康

其他產後與乳汁相關文章可參考 :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1)認識產褥期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2)談談甚麼是坐月子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3)中醫如何幫妳坐月子?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上)—乳房發育與乳汁分泌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中)—初乳與成熟母乳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下)—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搶救乳汁大作戰

緩解產後腰痠有一套!

孕期癢癢受不了-談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

中醫產後消水腫,和大象腿說掰掰!

中醫緩解產後掉髮有撇步,產後媽咪的千千煩惱絲

產後大便難,中醫好妙方

麥芽退奶還發奶?中醫來解密

麥芽退奶還發奶?中醫來解密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月中巡診的時候有媽媽自己煮了麥茶,想要退奶,發現怎麼越吃不退反進,讓她非常困擾。」

臨床上的確常常碰到這類的狀況,有的媽媽坐完月子想要立刻回職場,所以想要慢慢退奶,有的媽媽則是擔心打退奶針或吃退奶藥會讓胸部縮得比之前更小,(其實這個部分並沒有研究證實),有的媽媽則是乳量太多了想要變少一點點,或是發生嚴重的乳腺炎、化膿性乳癰;也有的媽媽因故無法哺乳,不得不退奶,例如胎死腹中、新生兒死亡等等,乳汁這回事真的是相當困擾媽媽們。

自然退奶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減少哺乳次數,延長哺乳間隔,減少嬰兒吸吮對乳頭的刺激,從而達到乳汁減少直至完全退奶,但有些媽媽在自然退奶過程並不是很順利,有時候退奶不適當,容易出現乳汁鬱積、乳房脹痛,讓產後媽媽更加憂鬱。

中藥在幫助退乳這方面效果溫和,其間搭配體質用藥與穴位按摩,縮短退奶時間、不易脹奶有硬塊,還可預防乳房縮小下垂,維持胸型。

生用炒用炮製有不同?

麥芽本身甘,平。入脾、胃、肝經。功效為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哺乳期結束或因不適於哺乳而逐漸減少乳汁分泌、直至乳汁完全回退的過程);炮製學當中炒用,炒黃、炒焦除了使藥物易于粉碎加工,並緩和藥性,有時搭配輔料;麩、土、米等,麩炒醒脾;土炒和中

中醫的典籍裡其實生炒麥芽沒有特別強調一定要用哪一種,臨床上實際應用證明生麥芽與炒麥芽均有回乳作用。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從古籍來看可以分成這幾種狀況:

1. 單用炒麥芽回乳

《丹溪心法》:產後發熱,乳汁不通及膨,無子當清者, 用麥芽二兩炒,研細末,清湯調下,作四服。

朱丹溪首開炒麥芽回乳之先河,故後世醫家臨床回乳多用炒麥芽。

《藥品化義》: 若女人氣血壯盛,或產後無兒飲乳,乳房脹痛,丹溪用此二兩,炒香搗去皮為末,分作四服立消, 其性氣之銳,散血行氣,迅速如此,勿輕視之。

《校注婦人良方》: 單用麥芽(炒熟),水煎服,可用治婦人血氣方盛,乳房作脹,或無兒飲, 脹痛, 憎寒壯熱。

《醫宗金鑒》: 產後乳汁暴湧不止者,乃氣血大虛,欲斷乳者,用麥芽炒熟,熬湯作茶飲。

《醫學衷中參西錄》: 大麥芽,至婦人乳汁為血所化,因其善於消化精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吃乳欲回乳者,用大麥芽2兩炒為末,每服5錢,白湯下。

當代醫師賈河先1983 年編著的《百病良方》曰:“炒麥芽,水煎服,早晚空腹各一次,一般三天即可回奶,劑量大回乳見效快。

2. 單用生麥芽回乳

清.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曰:「產婦乳腫,不欲乳哺,用麥芽半兩,服之即斷。」另外也有記載:用於斷乳及乳汁鬱積引起的乳房脹痛等證,麥芽具有回乳之功,凡嬰兒斷奶時可用生麥芽二兩,加水煎服,如因乳汁鬱積引起的乳痛脹悶,則用量加倍。

《中醫學》教材載:“通乳消脹,用治乳汁鬱滯或欲斷奶者,生麥芽60 克,煎水服,有效。”又如1983年由王浴生主編的《中藥藥理與應用》一文中談到:“回乳,生麥芽120克,加水適量煎至200毫升,一次服完

3. 生、炒麥芽同時應用

有記載「麥芽入肝經而能散鬱行滯、舒肝回乳,用於婦女斷乳或乳溢症,可單用大劑量生麥芽或炒麥芽120g(或生、炒麥芽各60g),煎服有效。」

4. 其他中藥回乳記載

《婦科心法‧乳證門》乳汁自湧證治

產後乳汁暴湧出,十全大補倍參耆,食少乳多欲回乳,免懷紅花歸芎膝,無兒食乳乳欲斷,炒麥芽湯頻服宜。

〔註〕:

產後乳汁暴湧不止者,乃氣血大虛,宜十全大補湯,倍用人參、黃耆。

若食少乳多,欲回其乳者,宜免懷散。即紅花、歸尾、赤芍、牛膝也。

若無兒食乳,欲斷乳者,用麥芽炒熟,熬湯作茶飲之。

免懷散

此一處方中含有的紅花、赤芍、當歸,川牛膝引血下行,通利經水而抑乳汁之源,是為回乳用藥之基本方,減少乳汁生成來源,達到回乳的作用。

人參

人參雖然為坊間流傳的退奶三寶:韭菜、人參茶、麥芽水,但臨床上也不是每位想回乳的產婦吃人參都有效,回乳現象因人而異,甚至有的媽媽吃了人參,反而乳量驟增。可能的原因,跟參類的品種或是媽媽的體質不同有關,人參功效為大補元氣、滋補強壯,氣虛體質的產婦吃了可能會發奶,典籍中也有不少使用人參來催乳的案,而氣盛、身熱、火氣大的產婦吃了,卻可能回乳。一般認定會回乳的人參屬於五加科,由於媽媽往往對於人參有回乳的疑慮,故中醫師在開立處方時,常會選用不同科的補氣中藥,例如桔梗科的黨參或石竹科的太子參來減少疑慮。

蒲公英(內用外敷皆可)

《唐本草》亦載:「主婦人乳癰腫,水煮飲之封之即消」。

蒲公英入肝經及胃經,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结的作用,可用來消除乳汁瘀滯、乳房脹痛,適合急性乳腺炎時使用,回乳的效果也很好。(文獻上有的會搭配麥芽、萊服子等藥物作服用/或是加在芒硝制劑當作外敷)

芒硝外敷

芒硝有清熱消腫的作用,適合外敷在腫脹明顯但無破皮的乳房。研究顯示芒硝在高滲環境下,可借助滲透壓吸收周圍水分,因此對腫脹乳房內的乳汁可有效地吸收,從而達到回乳的效果。

從藥理學作用來看麥芽

乳汁的產生與婦女體內存在的泌乳激素(Prolactin, PRL)的多少有密切關係,而PRL為腦下垂體所分泌,對於乳汁分泌負有重要任務,分泌調節受到下視丘、卵巢激素、甲狀腺激素以及藥物等多方面影響; 麥芽中的麥角類化合物有擬多巴胺刺激劑的作用。多巴胺可作用於下視丘,與其受體結合使泌乳素釋放因子(PIF)增多,而PIF可明顯抑制泌乳素(PRL)的分泌。

生、炒麥芽在研究上均可顯著降低血清泌乳素的水準,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劑量上的差異卻有研究上的意義。麥芽生用和炒用均有回乳的功效,關鍵不在於生品與炒品,而在於使用量之多少,一般小劑量消食開胃而催乳(10~15 g),大劑量則耗氣散血而回乳(60 g左右)

退奶處方該如何煮呢?

在退奶的過程,其實常常會一直詢問媽媽們是否想要真的退奶,目的不同使用麥芽的劑量也會不同,

減少乳汁會使用生炒麥芽2兩 (60 g)、水1000ml

斷奶則會使用生炒麥芽4-6兩 (120 g)、水1000ml

作法:材料入鍋中,加1000 ml水煮,水滾後轉小火煮30分鐘,當茶飲,早、中、晚溫服。

服用天數:每日1劑,7日為1療程,至完全退乳為止。

有些媽媽本身乳汁較多,或是退奶過程容易塞奶腫脹,中醫師還會搭配其他藥物作服用,因此建議想要溫和退奶的產婦,務必要經過中醫師的診察,依照當下情況與個人體質來使用回乳藥。

此外飲用後同時逐漸減少餵奶次數,延長擠奶時間,量少到一定程度,乳房無脹痛硬塊,即可考慮停止餵奶。

盡量避免高熱量、高蛋白、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乳汁濃稠、或是乳房在退奶過程當中容易紅腫熱痛,也要避開容易發奶的食物。

乳房有紅腫熱痛或硬塊時,要及早就醫,預防乳腺炎發生。

也可以胸部周圍的穴位按摩與擴胸運動(主要以鍛鍊胸大肌為主)來幫助胸型的維持喔!

參考資料:

  1. 藥師週刊:麥芽對哺乳影響的整理
  2. 藥師週刊:中藥學堂:麥芽的回乳功效(上)(下)
  3. 產後回乳的中醫藥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誌 2021 年 9 月第 19 卷第 5 期

產後大便難,中醫好妙方

中醫古書當中有提到:「謂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

產後排便困難一直是坐月子媽媽常見的症狀之一,就連謝醫師自己在第二胎也有遇到呢! 根據幾個研究產婦便秘的情況大約占25-30%!

為什麼會產後便秘呢?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一般來說跟生產的術式是有關係的,自然產的產婦排便會比較快,產後約一兩天後就會排便了;剖腹產由於手術前禁食,要等到排氣才能吃東西,因此產後約3~5天才會恢復排便。

經歷生產過程後,自然產媽媽會陰部的撕裂傷,還是會腫脹跟疼痛,會讓媽媽們不敢用力,剖腹產媽媽則是腹部剖腹產的傷口疼痛也會影響腹部出力的狀況;甚至有些媽媽還合併痔瘡更不敢用力「嗯嗯」。

有些媽媽還沒懷孕就屬於會便祕的體質、或是懷孕過程開始出現便秘的症狀,就一直延續到產後。

懷孕後因為體內女性荷爾蒙改變,造成腸胃平滑肌鬆弛,使腸胃蠕動因而變慢,隨著胎兒長大,子宮也越來越大,很容易壓迫到大腸,導致腸道中食物跟消化的殘渣通過速度變慢,另外懷孕後骨盆腔充血,食物在腸道中停留時間拉長,水份被吸收使大便變硬。越到懷孕後期這些症狀可能會更明顯,這些狀況也可能延續到產後。

懷孕過程中腹部過度膨脹,使腹部肌肉和盆底組織鬆弛,也會影響排便力量的減弱。

月子餐點的飲食結構也會影響媽媽產後便秘的情況,像是水分攝取不夠、飲食多肉類、纖維攝取不足等等。

另外經歷的懷孕與生產過程後媽媽疲累導致臥床或是休息的時間增加,運動的減少也會使排便增加困難。

便秘的持續加上盆腔和肛門周圍血液循環受阻就有可能產生痔瘡又加深排便的恐懼導致惡性循環。

中醫怎麼看產後便秘呢?

大部分產後疾病,中醫常歸類與產後失血津液的損傷有關,使腸道的濡潤度變差,或是因生產耗傷氣血,氣虛使腸道推動蠕動的力量下降。

產後便秘在治療上會使用養陰、養血、補氣在酌加一些潤腸的藥物做處理像是肉從蓉、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等質地滋潤、富含油脂的藥物。

有些像是麻子仁丸、增液湯都是常見的用來治療的處方。

食療的部分可以選擇像是:

  1. 蜂蜜水:清晨空腹時服用溫蜂蜜水一大杯
  2. 木耳露:木耳枸杞熬湯服用
    都具有滋陰潤燥的效果
  3. 何首烏或是黑芝麻入粥

穴位按摩

  1. 腹部順腸按摩:沿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走向
  2. 腹部穴位按摩:中脘、天樞、關元、氣海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另外有些媽媽還沒懷孕前就屬於容易便秘或是上火體質的婦女,會在調整月子餐點,去除掉一些容易增加火氣的食材。

生活上怎麼預防跟緩解呢?

  1. 因為產後媽媽也需要哺乳因此水分的補充是很重要的! 一早起床可以服用溫水等待胃結腸反射。
  2. 產後能夠盡早下床走路活動對後續復原都很重要。
  3. 產後忌食辛辣、炸烤、刺激的食物,,多吃含粗纖維的食物和蔬菜水果。
  4. 可以養成定時去排便的習慣,有便意不要忍。
  5. 可以長用腹部按摩幫助腹部肌肉促進排便。
  6. 可以勤做提肛運動幫助骨盆底肌群緩解便秘。

祝大家都能順暢開心唷!

中醫緩解產後掉髮有撇步,產後媽咪的千千煩惱絲

產後落髮 中醫觀點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隨著寶寶滿四個月收涎,新手媽媽小文正覺一切好像都開始步上軌道,卻發現頭髮好像越來越少?好像輕輕一撥就可以掉個好幾根,寶寶一抓到就不小心扯下一把,洗完澡也總要花一段時間去清理排水孔堆積的頭髮,隨著哺乳、還有沒有辦法睡飽的日子,愛美又心急的小文很擔心自己頭髮是否越來越少……

對很多媽媽們是不是很有即視感?

當媽媽們好不容易經過千萬辛苦生下來孩子,要面對產後情緒身材的變化、照顧孩子的手忙腳亂、哺乳帶來的各種煩惱(有乳汁沒乳汁都煩惱),還要出現心愛的頭髮掉不停的危機,真的是辛苦媽媽了!

產後掉髮正常嗎?

是的,一般情況下這是正常現象唷!

其實大約一半以上的媽媽,產後會面臨掉髮的狀況,大約會在產後3-6個月出現達到最高峰,等到產後6個月會慢慢地長回來,大約產後12個月能恢復產前的頭髮密度,原則上只要是單純因生產導致的落髮,是不需要進行治療的,只要產後恢復正常作息,飲食正常,自然掉髮會慢慢恢復正常。

只有少部分的產婦會因為其他因素影響掉落的頭髮長不回來,產後超過一年仍掉髮嚴重可能要就醫接受檢查確認是否有合併其他原因影響掉髮,如:產後憂鬱症、甲狀腺機能異常、腸胃吸收不良、嚴重貧血或蛋白質缺乏、雌性雄性禿體質…等,需要加以治療。

產後為什麼會掉髮呢?

在了解產後為什麼會掉髮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頭髮簡單的生長週期:

頭髮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頭皮許多的毛囊細胞,需要很多養分,包括葉酸或鐵質。懷孕過程中,身體會把這些營養素分配到胎盤,才能提供寶寶充足養分。其實孕婦產前有些已出現缺鐵、缺乏各種營養素的狀況,但因為孕期間會吃許多營養補充品,剛好可以勉強維持身體的機能,因此沒有出現落髮的現象。因此當頭皮營養不良,導致毛囊不健康就會掉髮。

正常情況下,一般人每天掉落的頭髮數量維持在50至100根左右。

在我們的頭皮上同一時間存在三種不同生長階段的毛髮:分別是

  • 【生長期】(Anagen)約維持2~4年,一般人有80~90%的頭髮是處於生長期。因年紀或基因等因素有所差異,所以每個人頭髮能生長的最終長度有所不同。
  • 【退化期】(Catagen)約占1%,介於生長期與休止期的過渡時間,時間約2~4個星期。結束生長期的頭髮會進入退化期,此時毛囊不再活躍,停止生長,髮根逐漸萎縮,往皮膚表面移動,為落髮作準備。
  • 【休止期】(Telogen)一般人處於休止期的頭髮約為10~15%,為期2~4個月,此階段頭髮逐漸萎縮老化、掉落,在每次梳頭後或拉扯後,頭髮就會容易掉落,由新的頭髮取代。

那生產後會持續掉髮的原因是什麼?

  • 雌激素劇降造成「休止期落髮」(Telogen Effluvium)增加: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大量的雌激素,使得頭髮維持在生長期,不會進入退化期,因此懷孕期間媽媽們常會發現頭髮或身上的毛髮變茂密,直徑也變粗。但分娩後,雌激素水平會下降,導致大量的頭髮從生長期迅速進入休止期,並且高達60%的頭髮會進入休息狀態,落髮量可多達300根。
  • 生產過程大量失血、產後缺鐵:缺鐵的常見原因有:肉類攝取過少、月經量較多、生產過程大量出血…等。如果媽咪本身有缺鐵的情形,生產後能夠維持營養很重要。
  • 產後的疲累與壓力: 生產過程中體力的透支、產前產後的各種壓力、負面情緒,與生產後照顧新生兒所導致的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與身心勞累…等種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生長期的毛囊提早進入休息狀態,使產後掉髮的情況更加嚴重。

產後的掉髮測試

何時該就醫呢?

「頭髮拉扯試驗」:醫師會用拇指、食指及中指一次抓住 50-60 根頭髮,從頭皮的地方一路穩定向上拉著頭髮,滑動到髮稍處。過程中如果有多於 6根頭髮被拉扯下來,就代表落髮的狀況是持續進行中的,或發現出現大面積圓禿,都建議盡速就醫檢查。

中醫怎麼看呢?

中醫認為「髮為腎之華」且「髮為血之餘」,頭髮的生長與氣血和肝腎精氣是否充足有關,媽媽們從懷孕、生產、到哺乳,照顧新生兒,整個過程都會消耗媽媽的氣血,如果媽媽體質本身就貧血、缺鐵等虛弱的情況、或生產時失血較多、產後沒有充分休息及補充足夠營養、照顧寶寶過度勞累、睡眠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耗傷氣血、影響氣血生成,而造成落髮較多的狀況。

但是否純粹都是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產後落髮呢?

不一定的,臨床上在月子中心巡診時也會看到偏濕熱或是燥熱的證型出現,這類媽媽可能孕前就屬於濕熱或燥熱型的體質,產後坐月子服用補性較強、較滋膩的藥膳、或是睡眠不足,反而會加重火氣的產生,有些媽媽在頭皮上會出油、泛紅、脫屑增加,變得容易紅、癢,甚至會發生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造成掉髮。

另外也有一部分的媽媽,對於產後身分的轉換相當緊張,「壓力」、「緊繃的情緒」會使身體分泌壓力荷爾蒙,也會使頭髮進入休止期而掉落。這一類情況會使頭皮過於緊繃,使氣血濡養不暢,影響毛囊生長。

中醫調理當中針對氣血不足的情況我們常用滋養肝腎、補氣養血為主,像是何首烏、女貞子、枸杞、黃精、紅棗等。產後坐月子的處方當中或是藥膳當中常有這一類方向的藥物搭配,利用這段時間重新調整體內氣血,重整體質。

但如果是遇到濕熱或是燥熱體質的媽媽,中醫師會注意其頭皮、毛囊以及觸摸後油膩的程度、調整月子中心或是月子藥膳的處方,會稍微停用補性較強的藥物,改用連翹、梔子、黃芩等清熱利濕的藥物去調整身體的平衡。

最後對於壓力、情緒緊繃的媽媽我們可以給予一些疏肝解鬱、寧心安神的藥物,像是柴胡、玫瑰花、百合、夜交藤等幫助適度的放鬆、緩和情緒、幫助入睡,減緩落髮的嚴重度。

如何保養跟預防產後掉髮呢?

  • 均衡飲食,營養充足:很多媽媽產前的營養很重視,產後想要身體趕快恢復窈窕,飲食跟營養素的補充就顯得不那麼重視,事實上這樣是不對的,產後加上哺乳,其實會建議產後每天應比其產前多攝取500大卡的熱量,以利產後傷口復原及符合哺餵母乳的熱量所需。

頭髮是由角質蛋白所組成,因此,蛋白質是頭髮生長最主要的養分來源,適當的補充富含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如魚、肉、牛奶和雞蛋…等,對於養髮也有很大的幫助!飲食缺乏蛋白質、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H(Biotin)等,都能造成頭皮營養不良,使頭髮質、量受到間接的不良影響。

產後落髮 營養補充 均衡飲食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調適心情、充足睡眠:掉髮與壓力賀爾蒙息息相關,產後媽咪要學習及照顧寶寶的各種需求、面對許多大小壓力,已經夠辛苦了,就別再煩惱了!充足的睡眠才能夠增進新陳代謝,使頭皮血液供應順暢,毛囊獲得足夠養分,但對半夜要起來擠奶或哺乳的媽媽實在很難,抓緊時間好好休息,累的話就照顧寶寶就偶爾交給護理師幫忙吧,休息過後精神體力還有心情也都會感到不同。
  • 減短頭髮,減輕對頭皮負擔的重量
  • 避免高溫吹髮及過熱的造型電捲棒,減少髮絲因高溫受傷斷裂。
  • 使用寬齒木梳,取代密齒圓梳,減少靜電脫髮。
  • 避免同時染燙,頻繁使用燙髮及染髮的化學藥劑,容易導致糾纏打結,也會讓頭髮脆弱斷裂。
  • 溫和洗髮:洗頭時採用指腹輕揉按摩頭皮,不須用指甲摳抓或用力按摩拉扯,沖洗頭髮時不能使用太強的水柱,只需用水輕輕地順著頭髮生長的方向沖洗即可,水溫適當,溫水輕輕幫助血液循環,過熱使頭皮發炎,過冰讓血管收縮都不好。
  • 減少辛辣油膩的食物避免加速頭髮的脫落,蔥、蒜、辣椒、 胡椒、芥末、咖哩等刺激性食物也容易影響燥熱或濕熱型的媽媽的落髮情況。

中醫穴位來幫忙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百會、四神聰、神庭:幫助頭皮血液循環、舒緩頭皮緊繃、疏通頭皮經絡。
  • 風池、翳風、安眠:幫助緩和睡眠、改善頸部到頭部的血流。

其他產後與乳汁相關文章可參考 :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1)認識產褥期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2)談談甚麼是坐月子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3)中醫如何幫妳坐月子?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上)—乳房發育與乳汁分泌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中)—初乳與成熟母乳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下)—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搶救乳汁大作戰

緩解產後腰痠有一套!

孕期癢癢受不了-談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

中醫產後消水腫,和大象腿說掰掰!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3)中醫如何幫妳坐月子?

中醫坐月子 產後階段性調理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女人調理體質最重要的三個時期是青春期、產褥期和更年期。」

門診當中產前的產後護理諮詢、產後護理之家的巡診,常常會聽到,很多媽媽認為產後一些婦科的不舒服或是頭痛腰痠是以前生小孩沒有坐好月子;或是因為坐月子坐得好很多月經時的不舒服改善很多,可見大家對產後調理的重視。

中醫如何幫妳坐月子?

傳統坐月子會分三或四個階段,各有其原因。

第一個階段大部分以祛瘀生新為主

此時大部分幫助子宮收縮,將惡露排出,減緩產後下腹疼痛的症狀。

調理的方式會因自然產或剖腹產服用的天數會有所不同。,自然產的媽媽建議從生產後(或使用宮縮藥)的隔天開始,服用約一週即可;剖腹產的媽媽因為惡露量相對少,可以從產後第3-5天再開始服用,服用的天數也不超過一週。

因為剖腹產生產過程中,婦產科醫師大多會幫忙清理惡露,所以剖腹產媽媽的惡露量大致不多,另外也會根據婦產科醫師開立子宮收縮劑的情況做劑量或天數的調整。

代表的方劑為生化湯,由當歸、川芎、桃仁、甘草、炮薑所組成。

生化湯常見使用於產後、經期等時機,幫助惡露、經血的排出。

但有些狀況是不宜使用生化湯的:

  • 不正常出血的可能性(如血小板減少症)
  • 感染的可能性:呼吸道感染(感冒、發燒發炎、喉嚨痛),泌尿道感染(排尿痛、發燒),子宮發炎感染(惡露黏稠且味道不佳)等

服用生化湯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 惡露過量不止或是腹痛增加,要先停用。
  • 當歸有潤腸作用,腹瀉嚴重時需要觀察。
  • 生化湯大部分為溫熱藥物,要注意是否出現化熱情況:口乾舌燥很嚴重、便祕、傷口發炎等情況。

要注意並非所有人都須使用生化湯,也不是吃生化湯越多,惡露排的越乾淨,臨床上我們還是會以媽媽的症狀、產後一些檢驗數據,像是血紅素(Hb)等做輔助來調整劑量或天數,除此之外也會根據臨床上媽媽的需求:像是傷口疼痛修復,會加上一些活血化瘀止痛的藥物;或是想要促進乳汁分泌,會加上像是通草、絲瓜絡、王不留行等中藥材幫忙。

產後一週,子宮底高度以每天一指幅的速度下降,逐漸回到骨盆腔。產後子宮收縮不佳的媽媽,除了使用宮縮藥或生化湯,按摩子宮底也可以刺激宮縮,哺乳也能幫助子宮收縮。

第二個階段大部分以養血化瘀,調養氣血為主

此時惡露排的差不多,開始進行子宮內膜的修復也隨著寶寶的需求,乳汁量需要增加,會調養氣血的方式下手,幫助乳汁生成順利排出以及子宮內膜的修復。

主要會以八珍湯、當歸補血湯、或是加減生化湯做加減,此時會加入較多補氣養血的藥物幫助乳汁生成,子宮機能恢復,會減少活血化瘀的藥材。

第三個階段有時候會與第二個階段的藥物交互使用,此階段氣血仍不足,全身循環低下,引起水分蓄積,在藥材或飲食中可以酌加四神湯或是四君子湯的組成,補養脾胃,利水袪濕,幫助消化吸收及減少水腫的形成,避免臟器下垂

第四個階段此時乳汁開始達到供需平衡,除了維持原本氣血的供應之外,會增加補益肝腎的藥材,幫忙強腰膝、壯筋骨。懷孕過程中媽媽的肝腎的氣血持續供應寶寶能量,加上懷胎十個月腹部的重量、骨盆結構腰椎受力的改變、因鬆弛素作用鬆散的筋骨、以及後續寶寶體重增加等甜蜜的負荷,都很容易讓媽媽在產後出現腰痠背痛,另外「髮為血之餘。」,產後落髮也常見在產後三個月開始出現,除了懷孕時氣血供應寶寶之外,乳汁的生成也會消耗氣血,這個階段會以大補氣血加上補益肝腎、強腰膝、壯筋骨的十全大補湯為主。

除了根據階段進行中藥材的變化之外,一般月子中心,或是月嫂也會根據時間做菜單的調整,月子膳食部分也會分成幾個階段:

  • 產後第 1 ~10 天:食物以清淡為主,以雞湯、魚湯、排骨湯為主。
  • 產後第 10 ~ 13 天:可以開始配吃麻油料理的食物,如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麻油炒桂圓、杜仲腰仔湯。少吃鹽,食物以清淡為主。
    • 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麻油炒桂圓: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仔、豬肝、桂圓翻炒數回。
    • 杜仲腰仔湯:煮杜仲,取藥汁備用;腰仔切開成兩半,去白筋,表面斜切裂口,再切成三公分小片備用;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仔翻炒數回,加少許水煮開,倒入杜仲藥汁一起煮熱,加適量米酒調味料即可食用。
  • 產後第 14 天以後:可以開始吃麻油雞。
    • 麻油雞湯烹調法:鍋加熱倒入麻油,待油熱後加入薑炒;再加雞塊炒至七分熟,將 1:1 的水、酒倒入,煮開後立即轉為小火再煮20-30 分鐘。

中醫師在產後調理的部分除了中藥材的部分,在膳食的部分我們也可以根據體質做調整,月子中心常見的菜單類似,但每位媽媽的體質不同,可能原本腸胃功能就不好、或是原本就很容易上火,或是因為賀爾蒙跟體質的變化產後出現便秘、皮膚癢、頻尿等不同的情況,甚至乳腺炎、乳汁不足、或是突然退奶,都可以諮詢您的中醫師,或時請月子中心巡診的中醫師幫忙調整菜單等等。有些患者不敢吃中藥,我們也可以根據狀況給予穴位按摩、針灸、肌貼、耳針等衛教諮詢。所以不要害怕大膽的諮詢您的中醫師吧!

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一些常見的產後疾病唷!

其他產後與乳汁相關文章可參考 :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1)認識產褥期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2)談談甚麼是坐月子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上)—乳房發育與乳汁分泌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中)—初乳與成熟母乳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下)—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搶救乳汁大作戰

緩解產後腰痠有一套!

孕期癢癢受不了-談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

中醫產後消水腫,和大象腿說掰掰!

中醫產後消水腫,和大象腿說掰掰!

產後水腫 中醫  中醫婦科 謝宜庭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整理

( 同步刊載於康健雜誌 線上專欄 中醫產後消水腫,和大象腿說掰掰!

珊珊(化名)從第三孕期後開始下肢水腫,只要多走路,或工作久坐後,回到家就覺得肌肉緊繃、腫脹,甚至連鞋子都穿不下,本來很期待產後能夠快速恢復原本的「鳥仔腳」,但怎麼知道生產完下肢反而愈來愈腫,現在「鳥仔腳」不成反而變成「麵龜」這可怎麼辦才好?

懷孕期間血容量增加30~50%加上荷爾蒙的改變,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白蛋白下降、體內滲透壓下降,造成水分滯留於組織間隙,懷孕後期又更加明顯,增大的子宮會壓迫到身體的下腔靜脈及骨盆腔的靜脈,影響靜脈血回流不順,造成血液滯留。

一般來說,大約在生產後3天內會有近1,000 c.c.水分從組織回到血管中,產後1週,產婦會明顯覺得出汗與小便量的增多,是體內正常的排水現象。

為什麼產後反而水腫了起來?

產後水腫一般分成病理性水腫與生理性水腫病理性水腫包括有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妊娠腎臟病等,都會造成孕期甚至產後嚴重的水腫現象,而原本有心臟、腎臟方面的疾病,也容易引發水腫,而這些情況都可能使水腫的情況加劇。

生理性水腫則常發生於以下幾種情況:生產時用力推進使水分往周邊(如四肢及臉部)推送、產婦飲食營養不均,造成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不足,血液中膠體蛋白含量過低,滲透壓不足,水分就容易從血管跑到身體組織內;或是坐月子中飲食過鹹、口味過重造成水分滯留等,都可能進而影響水腫情形。若本身有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或是生產過程中出血較多,貧血加上飲食問題,可能又會加重水腫的狀況。

此外,坐月子期間經長在床上平躺久臥、久坐等等,也容易壓迫到腸骨靜脈的部位,影響下肢靜脈回流的情況,使水分堆積於下肢,加重腫脹。還有一種可能是產後因會陰疼痛造成的續發性大小便排泄異常,產生短暫無法自行排尿或排尿減少的情況,或因為尿瀦留,而引起水腫。

中醫幫忙,「麵龜」輕鬆恢復「鳥仔腳」

產後水腫在中醫理論與中醫臟腑「脾」、「腎」相關,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司二便,與水分的代謝跟尿液的排泄有關,加上產後因氣血耗損,也會影響到水分代謝,不利水分消除。此外,下腔靜脈受到子宮壓迫,血液回流差或是靜脈曲張也容易使下肢腫脹,在中醫也會從「血瘀」來進行治療。

產後水腫中醫常在調理氣血當中酌加健脾利濕、淡滲利濕的藥物,像是茯苓、薏苡仁、澤瀉、車前子等,或是活血利水的中藥,益母草、澤蘭等。常見月子餐中的黑豆水、紅豆水、薏仁水也都有屬於有利水功能的中藥食材。

此外,也有許多外用的方式能幫忙,像是古時常使用生薑水,用來祛風散寒、行水消腫,促進血液循環,另外大風草水、大風藥浴包,大風草本身具有祛風消腫,溫中活血的功能,市售配方常會搭配艾草、抹草、香茅等加強溫散風寒、祛濕的效果。按摩或刮痧,可藉由局部刺激體表經絡,改善下肢回流,建議可以沿著脾腎兩經加強,做向心式的按摩。

配合攝取「低鹽」的飲食、減少加工食物的攝取,以避免水分滯留在體內,加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腸胃蠕動、幫助排便、排尿的困難與身體氣血代謝循環的恢復。除了簡單的抬腳運動外,也可以進階在抬腳當中加入腳踝提腳跟的動作透過主動肌肉收縮來擠壓血管、淋巴管,幫助回流。

產後何時可開始瘦身?

產後肥胖的定義為產後6週仍超出孕前體重10%,一般建議分娩後第1個月內不需特別減重,避免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熱量而影響奶水分泌,月子期間攝取低油低糖低鹽、均衡蔬果蛋白質等,並藉由簡單的伸展運動、排除水分、幫助身體代謝機能恢復正常,之後要瘦身,才能夠事半功倍!

其他產後與乳汁相關文章可參考 :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1)認識產褥期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2)談談甚麼是坐月子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上)—乳房發育與乳汁分泌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中)—初乳與成熟母乳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下)—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緩解產後腰痠有一套!

孕期癢癢受不了-談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

搶救乳汁大作戰

YI-TING繪圖整理   
tcmdoctor

隨著哺餵母乳營養與好處多多,越來越多生產後的媽咪,選擇親餵母乳,但面對乳汁不足的情況,常讓媽咪們在月子中心中又焦慮又心急。

中醫談乳房與乳汁

  • 與乳房相關的經絡:

足陽明胃經貫乳中,足厥陰肝經上膈布胸脅,繞乳頭而行,因此有「乳房屬胃,乳頭屬肝。」之稱,此外足少陰腎經也藉經絡與乳房相連,此外奇經八脈中,衝任兩脈由胞宮上關元。在按摩我們常選擇相關的經絡穴位幫助乳腺暢通。

  • 乳房與氣血脾胃相關:

《胎產心法》云:「產婦沖任血旺、脾胃氣旺則乳足」。「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則化為血,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因此氣血的充足,與脾胃的消化吸收都是哺乳中我們很重視的事情。

  • 乳汁與氣機調暢相關:

足厥陰肝經上膈布胸脅,肝經與情緒氣機的疏泄暢達有關,《醫宗金鑑Ÿ乳證門乳汁不行證治》提到:「氣脈壅塞乳脹痛」,因此保持愉快的心情,對於荷爾蒙的正常分泌,和減少乳房脹痛,增加乳絡通順都很有幫助!

穴位按摩來幫忙

  • 《針灸大成》:「無乳,膻中、少澤,此二穴神效。」

膻中: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

少澤:小指外側指甲角根部。

  • 乳根:乳頭正下一肋的第五、第六肋骨間隙。
  • 氣血不足可酌加調理氣血穴位: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的外膝眼下方四指幅(三寸)。

三陰交:沿足内踝尖上四指幅(三寸)。

  • 氣機不暢則可酌加疏通氣機穴位:

內關:掌向上,腕橫紋正中往手肘約三指幅(二寸),二筋之間。

太衝: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往上約一個拇指橫寬。

此外於2011在《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所發表的一文Acupuncture treatment as breastfeeding support: preliminary data.,也有使用上述所穴位做研究,發現針灸三周的媽咪與無針灸的媽咪相比,能有效維持三個月哺乳時間。

參考資料:

  1. Acupuncture treatment as breastfeeding support: preliminary data. Neri I, Allais G, Vaccaro V, Minniti S, Airola G, Schiapparelli P, Benedetto C, Facchinetti F.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1 Feb;17(2):133-7.

同步刊載於搶救乳汁大作戰

其他產後與乳汁相關文章可參考 :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1)認識產褥期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2)談談甚麼是坐月子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上)—乳房發育與乳汁分泌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中)—初乳與成熟母乳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下)—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緩解產後腰痠有一套!

孕期癢癢受不了-談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