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歲頭痛突然加劇?也是更年期惹的禍?

49歲的A媽媽,是我痛經患者B小姐的媽媽,媽媽一進診間,神情慌亂,看的出來就是一個很容易緊張的人,打開初診資料的血壓,145/90,哇有點偏高耶!

媽媽自述過去初經開始月經就會頭痛,而且常常痛到吐,經前乳脹、月經來巔頂、顳側、眼眶脹痛得很明顯,常常都需要持續4-5天以上,痛的時候她就服用止痛藥(3#/d),但從她前年(48歲)開始頭痛就越來越痛,有時候甚至排卵後痛了快兩三周以上,另外心悸、血壓高的狀況也跟著越來越明顯,心內、神內,都安排過相關的檢查,也都沒有甚麼問題。

賀爾蒙跟頭痛的關係

近2/3的偏頭痛與女性月經有關係,有趣的是,這族群中也可以預測大約2/3到了更年期前後可能會有更劇烈的發作,主要的原因應該使跟月經週期在黃體期時雌激素下降有關係,因此在女性懷孕、產後、哺乳期、更年期因為賀爾蒙的波動,頭痛的症狀也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而更年期在靠近停經的前十年因為涉及波動的激素水平,偏頭痛的頻率可能增加。

賀爾蒙與血壓的關係

人體當中感壓反射(baroreflex)主要是用來維持原本的動脈壓力,停經婦女當雌激素下降在這個反射的敏感度就會下降,讓自律神經處於不穩定的狀況,直接或間接活化交感系統,啟動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RAAS)使血壓上升。 當雌激素下降,內皮源性一氧化氮 (NO) 減少、鈣濃度的增加、含氧自由基及非自由基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就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另外肥胖、血管發炎和動脈粥樣硬化也都可能造成影響。

診斷過後以肝陽上亢、肝陰不足為主,使用天麻鉤藤散佐以二至丸,因為媽媽在舌象上還有苔膩等濕象存在,所以加上少量的半夏天麻白朮散,以及一些鬆筋的藥物作處理,就緩解許多了!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因為過程當中還有一些病情的時刻與家人生病、情緒不穩定相關,就在處理像是「臟燥」(情志煩亂欲悲,或哭笑無常的症狀)。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吧!

(已取得患者同意並去姓名識別化)

其他更年期文章可參考:
中老年危機-男女更年期

參考資料 :

1. Headache in Pregnancy, the Puerperium, and menopause

Semin Neurol. 2018 Dec;38(6):627-633. doi: 10.1055/s-0038-1673681. Epub 2018 Dec 6.

2.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Headache Related to Menopaus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 2018 Mar 6;20(4):7. doi: 10.1007/s11940-018-0492-7.

3. Hypertension in Pre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Curr Hypertens Rep. 2019 Aug 26;21(10):74. doi: 10.1007/s11906-019-0979-y.

4. Estrogen-related mechanisms in sex differences of hypertension and target organ damage

Biol Sex Differ. 2020 Jun 1;11(1):31. doi: 10.1186/s13293-020-00306-7.

大姨媽失蹤了! 談多囊性卵巢中醫調經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多囊性卵巢的case

剛好育嬰假復出第五天,這個我從學生時代看到她出社會的患者,又跑來看我了。

一開始她會來找我是因為19歲,大學時期月經週期紊亂,經量也越來越少,甚至到後來還會排卵期出血或是不規則點滴出血,抽血根據LH/FSH的比值判斷為多囊性卵巢。

斷斷續續(患者常常想偷懶不吃中藥XD),使用中藥調整了幾個週期後經量逐漸變多,但後來因為偷懶,月經停不住,於是討論後,先止崩,在開始重建每一次的月經週期,過程當中根據診斷其為肝鬱血虛兼夾濕熱的類型:

在月經走後使用加味逍遙散合一貫煎,滋陰養血幫助子宮內膜增生。

排卵期時因擔心仍會出血所以有稍佐蒲黃炭、旱蓮草、仙鶴草等收斂止血。

排卵過後因要為後續順利排經做準備,所以有加入較多於補腎助陽,又兼以理氣下氣的藥物去處理。

隨後月經就穩定許多了!

其實多囊性卵巢或是調經在中醫婦科算是很常見的疾病,很多患者會以滴滴答答或是沒來月經的情況做表現。

這時候常常要先確定無懷孕可能在根據脈象、舌象去做下一步的用藥。

中醫婦科大家朱小南教授在調經有說道:倘若一見經期延後,便以攻瘀藥以催經,如用桃仁、紅花、三稜、莪朮等品,往往無效,反會引起胸悶納呆、頭眩不舒等反應。

所以也不是月經沒來就用許多催經活血的藥物。

多囊卵巢症候群(PCOS)盛行率大約占育齡婦女 8% 到13%,這些患者當中47% 有月經稀發、19.2%是閉經的族群。

多囊性卵巢的診斷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根據目前的研究多囊性卵巢的發病機轉複雜且多因素,包括遺傳、環境等等的影響

1.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信號不平衡,性腺刺激素(GnRH)刺激過多,造成黃體生成素(LH)釋放過多

2. 卵巢或是腎上腺產生的雄性素過多

3. 胰島素抗阻,身體產生代償性的高胰島素血症

多囊性卵巢常見的中醫證型

1. 腎虛痰瘀型:這類患者大多月經會延後,量少,帶下量多或甚少,形體肥胖,多毛,腰膝痠軟,小腹會冷冷,或嘴巴會膩痰比較多,舌診苔白膩 ,脈是偏沉細為主

2. 肝鬱血瘀型:月經不規則,量少色紫紅,有血塊,經行肚子可能會痛,也比要容易生氣煩躁抑鬱,胸脅脹痛,乳房脹痛,毛髮濃密,舌紫暗有瘀點,脈沉澀或沉弦。

3. 肝經濕熱型:月經少發,量少,或月經紊亂,崩中漏下,毛髮濃密,臉部會比較多痤瘡,經前胸脅乳房脹痛,肢體腫脹,大便秘結,小便黃,帶下量多,陰癢,舌紅苔黃厚

4. 另外還有一類偏脾虛氣虛類型:月經後期,量少,甚則停閉,帶下量多,形體豐滿肥胖,多毛,頭暈胸悶,四肢倦怠,疲乏無力,大便溏薄,舌體胖大,苔厚膩,脈沉滑。

根據2017年發表於《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英國做的小型研究發現個體化和標準化的中草藥處方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對月經規律的臨床影響。這個研究持續使用6個月的中草藥,其中它們也有發現使用這麼久的期間/用藥的頻率會影響患者願不願意持續用藥的可能(就像大學生妹妹不想要一直吃藥XD)。但持續使用中藥對於讓月經規律是有顯著效果的!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多囊性卵巢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議題了,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多囊性卵巢肥胖、多囊性卵巢不孕、多囊性卵巢調經,很多很多~

參考文獻:

其他多囊性卵巢文章可參考

圍繞卵巢的珍珠項鍊-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上)西醫觀點

或是:圍繞卵巢的珍珠項鍊-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下)中醫觀點

過年熬夜中醫穴位還你美美肌

愛美一直是每個人的天性,尤其是針灸美顏更是最近大家的新寵。

過年期間又要熬夜打牌,又要拜訪親友來看看中醫穴位如何讓您美美的!!

一起來簡單看看皮膚的構造

( 詳細的皮膚結構可參考:冬季到了!東癢西抓好痛苦—談冬季皮膚癢(1)認識皮膚構造與膚癢形成原因
皮膚構造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那為什麼我們的臉會看起來老化呢?

老化的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左邊是一般年輕的臉,右邊是老化的臉,主要與表皮層跟真皮層細胞減少,以至於保水屏障減少,會增加感染跟傷口癒合的情況受損,此外隨著年紀真皮層中的膠原蛋白、彈力纖維會變細、變脆,失去彈力,膠原蛋白無法連接,這樣無法再為真皮層提供支撐,皮膚開始鬆弛長皺紋。

如果再進一步詳細的從面部解剖學來看

面部解剖學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臉部又可以分做五層,衰老是身體發生變化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面部骨骼、面部韌帶、面部肌肉、面部脂肪組織和皮膚。這些變化發生在每個提到的不同的速度構建結構,從每個人開始年齡不同,種族背景不同

其中在過去的幾年裡,面部肌肉腱膜層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特別是隨著它的改變,縮短、複製或重新固定,是外科整容手術中的基礎。

這一層相當就屬SMAS層最重要重要,具有獨特的生物力學和粘彈性特性,它連結淺層與深層的脂肪層,能夠整合肌肉間的動態反應、做出臉部表情、以及支撐臉部組織。隨著年紀增加,SMAS層會變得鬆弛,使支撐力下降,加上地心引力的作用,讓周圍的肌肉和皮下組織下垂,最後臉部輪廓鬆垮、下巴和下顎附近的輪廓線模糊。除年紀外,長期熬夜、壓力、精神緊張和個人的使用習慣,會使臉部肌肉變得緊繃、失去張力和彈性而影響皮膚的動態連動性。

來看看針灸美容的實證醫學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在我們討論穴位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面部的肌肉與皺紋的相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魚尾紋:眼輪匝肌的肥大和收縮力增強、自然老化組織流失
  • 眉心紋:主要與皺眉肌相關,位在眼輪匝肌的後方,會讓人拉攏眉毛,做出很專注,或悲傷受苦的表情。
  • 抬頭紋:有分靜態紋與動態紋,額頭的肌肉收縮的時候,因為肌肉走向的關係,就會出現一些「水平」的紋路,這些是你在「動」的時候出現的紋路,也就是「動態紋」。而不做任何表情出現的紋路是「靜態紋」,是當真皮層老化,出現膠原蛋白、彈力蛋白流失,這時候會出現比較深一些的細紋,老化的過程中,也會長出一些贅皮,自然也會形成一些紋路。
  • 法令紋:隨著年紀加深,一方面是上方臉頰老化,皮下軟組織萎縮,皮膚鬆弛下垂造成,另一方面是上唇及鼻翼之間臉部表情肌長年收縮牽扯造成。
    • 凹陷型法令紋:通常是顴骨高,或者是上顎突(暴牙)狀況下產生。
    • 肌肉型法令紋:臉部表情的時候,是非常多肌肉「協同」的概念,上段與鼻翼提上唇肌等肌肉導致,常常吸鼻子眨眼睛這段容易變深;中段與中段主要提上唇肌等肌肉導致,常常擠眉弄眼,或者是常常大笑的人;下段與降下唇肌還有口輪匝肌有關,這發生在常常抿嘴的人。
    • 以及老化型法令紋
  • 木偶紋:長在嘴角下的皺紋,因為長得很像以前的木偶娃娃因而得名。其屬於靜態紋,是即便不做動作也會出現的紋路。其形成跟法令紋一樣,屬於老化的過程,通常臉部較豐腴(皮下組織或脂肪豐富)的人容易有,主要與跟皮膚底下的組織流失有關,並且結合脂肪向下壓迫到韌帶的情況,產生木偶紋。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頭面而走空竅」,所以內臟的氣血變化,都可以反應在臉上,我們也可以透過對面部經絡的刺激去調和身體臟腑。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最後教大家幾個過年拜年前自救的穴位小按摩吧!

救救黑眼圈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可以用食指按摩/使用木質系的刮痧板按摩眼周的穴位

這些也對過年看電視看太久疲勞的眼睛很有幫助喔!(可參考:眼睛鬧水荒-乾眼症的視力運動與中醫保健(3)

眼睛周圍有通過的經絡有許多包含足厥陰肝手少陰心經連接目系。通過外眼角的有小腸經、膽經、三焦經
到內眼角的有胃經、小腸經、膀胱經、陰蹻脈、陽蹻脈和督脈。任脈經過眼睛下方

  • 攢竹:在眉頭的眼眶骨凹陷處。明目醒腦,改善頭痛、頭暈。
  • 魚腰:在瞳孔上方、眉毛中間凹陷處。改善疲勞與頭痛。
  • 太陽穴:位於眉毛尾端與眼角之間,向後約一指的凹陷處。治療頭暈目眩、視力下降的問題。
  • 承泣:在瞳孔正下方的眼眶骨上緣凹陷處。散風清熱,有效改善眼睛紅痛。
  • 四白:在瞳孔正下方的眼眶骨下緣凹陷處,承泣的正下方 改善眼睛乾澀、視力下降。

趕緊縮小臉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主要是根據咬肌的部份去做按摩,可以用木質系刮痧板沿線輕刮/定點用指腹做按摩,會蠻酸的唷!!

之後謝醫師也會持續去做美顏針的進修,再跟大家分享唷!

Reference:

  1. The Anatomy of the Aging Face: A Review Facial Plast Surg. 2016 Jun;32(3):253-60. doi: 10.1055/s-0036-1582234.
  2. Cosmetic acupuncture to enhance facial skin appearance: a preliminary study,”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vol. 30, no. 2, pp. 152–153, 2012.
  3. Effect of Facial Cosmetic Acupuncture on Facial Elasticity:An Open-Label, Single-Arm Pilot Study.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ume 2013, Article ID 424313, 5 page
  4. Effect of thread embedding acupuncture for facial wrinkles and laxity: a single-arm, prospective,open-label study.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Volume 6, Issue 4, December 2017, Pages 418-426
  5. Fascia and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5, 168-176
  6. Its written all over your face: The molecular and 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ging skin. Mechanisms of Ageing and Development 190 (2020) 111315
  7.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Coupling of Fascial Tissue, Skeletal Muscle, and Nerves During Aging.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Coupling of Fascial Tissue, Skeletal Muscle, and Nerves During Aging

「鬆一下,有甚麼關係」~女人不可忽視的骨質疏鬆

骨鬆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簡介一下「臺中市圓緣關懷協會」

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乳癌病友團體,為乳癌病友圓生命的緣,每一次的線上直播都會由劉主任跟友科的醫師說明一些在乳癌治療上會出現的狀況跟解答,都很好看喔!

骨鬆好發的族群

  • 50歲以上長輩
  • 女性,女性患病機率大於男性
  • 人種因素,亞洲人與高加索人較易患病
  • 骨質疏鬆症家族病史
  • 疾病因素,如類風濕性關節炎
  • 吸菸、酗酒
  • 飲食不正常,如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攝取不足
  • 缺乏運動

停經後婦女因為血中雌激素濃度的持續下降,因而導致了骨質流失。

而乳癌族群因為許多會導致骨質疏鬆發生的狀況比一般婦女來的早且來的嚴重,這些因素包括:

  • 化學治療造成的停經提早。
  • 停經前乳癌婦女為了乳癌治療所做的卵巢切除。
  • 停經前乳癌婦女使用GnRH相似物抑制卵巢功能。
  • 停經後乳癌婦女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復乳納、安美達及諾曼癌素等)。

這些因素均導致乳癌病友血中的雌激素比一般婦女提早開始下降或下降的最低,進而導致骨質流失而造成骨質疏鬆,故使乳癌病友發生骨折的機會比一般婦女約增加了31%。

芳香環酶抑制劑本身又常造成骨頭肌肉關節的僵硬跟疼痛。

乳癌的治療因為有其持續性的必要,治療上又可能會遭遇到骨鬆的議題,怎麼樣預防跟保養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骨鬆的定義

骨鬆為骨骼強度 (bone strength),包括骨密度(bone density) 與骨骼品質(bone quality);骨質疏鬆症,為骨骼強度減弱,導致骨折風險增加;骨質疏鬆症一旦引發骨折,將影響生活品質,可能導致失能或死亡率增加;發生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約五成病人將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每次骨折後,再發生新骨折的風險呈指數型遽增,對醫療成本的支出就會增加。

年紀大因為腸胃道吸收鈣的效率變低、骨質代謝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大於新生,造成骨質越來越疏鬆。

骨鬆併發症好發的區域

在臨床上,病人主要是以

  • 背部及腰部持續性的鈍痛、容易閃腰、手腕、大腿根部、背骨等處的骨折。
  • 腰或背部彎曲、身高變矮。
  • 髖部骨折:常發生在跌倒的狀況,會有長期疼痛、行動不便等症狀,甚至需依賴他人照護。此外,髖骨骨折也可能致死,骨折第一年內有20-24%的患者會死亡,往後五年亦有死亡風險。
  • 脊椎壓迫性骨折:像骨頭被壓扁,一開始症狀不明顯,腰背痛、駝背、身高變矮、行動困難是常見的症狀,嚴重時需長期臥床,肺部功能也可能受損。
  • 近端肱骨骨折:通常是快跌倒時,反射性伸出手撐住地板,加上本身骨質密度低,進而斷裂。

骨鬆檢查

是以雙能量 X 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測腰椎或髖骨等中軸骨的骨密度為黃金準則,成人骨密度檢查 T 值 (T-score) ≦ -2.5 SD 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 T 值≧ -1.0 為正常;
  • -2.5<T 值≦ -1.0,為骨質缺乏 (osteopenia) 或低骨量 (low bone mass)、低骨密 (low bone density);
  • T 值≦ -2.5 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 若 T 值≦ -2.5合併骨折,診斷為嚴重骨質疏鬆症 (severe osteoporosis)

也不是骨密越高越好,骨頭太硬也會缺乏彈性。

檢查的時間點:

  • 年紀大>50
  • 有發生低能量的骨折
  • 停經後的婦女少了女性荷爾蒙的保護骨密流失會變快
  • 而骨頭的代謝不會很快大部分會建議1-2年在檢測一次

骨鬆藥物依作用機轉可分三大類:抑制破骨細胞(抗骨流失)、刺激造骨細胞

(促進骨生成)、以上雙重機轉兼具。

抑破骨細胞藥物,包括: 雙磷酸鹽、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受器調節劑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 單株抗體

骨鬆藥物用雙磷酸鹽常見的副作用是顎骨發炎,用藥前會先去看牙醫檢查看看;另外乳癌患者癌症骨轉移患者使用靜脈注射型雙磷酸鹽類藥物使用前也會先去牙醫檢查看看。

骨折的風險評估可以使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用於評估10年內骨折風險的可能性。

平時的預防跟保健

1.亞洲區女性普遍鈣質不足,牛奶1CC就有1g的鈣質

2. Vitamin D 類似鈣的搬運工,可以幫助鈣的吸收,較難從食物中吸收

3.一般來說最低量鈣每日1000mg Vitamin D 800IU;

4. 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2003年的建議,每位乳癌婦女都應該做到生活及飲食上的調整及改善,如多運動、戒菸、少飲酒、攝取足夠的鈣(一般建議每日1200~1500毫克)及維生素D(一般建議每日400~800單位)等,再根據骨質密度的檢測結果做進一步的處理。

5. 要提升骨密度,最主要的關鍵就是雙腳的負重力運動的選擇很重要,像是慢跑、走路、爬樓梯或啞鈴操等運動可以提升骨密度。

6. 鮮奶、豆類食品、深綠色蔬菜和芝麻等,其中綠葉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具有固定骨鈣的作用;維生素D則是幫助鈣磷吸收,舞菇、秋刀魚、鰻魚、鮭魚等

保「密」防「跌」的四步驟

  • 均衡飲食,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維生素D3及蛋白質等,比如乳品類、豆製品、黑芝麻及深綠色蔬菜等,並且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等健康生活形態。蛋白質也能讓肌肉的狀態變好。
  • 適度曬太陽,負重運動,建議可於清晨或黃昏時曬太陽,促進鈣質吸收,並從事荷重運動,比如慢跑、健走等,增強骨質密度,強健肌肉和身體平衡,提高跌倒時的自我防衛能力。
  • 居家環境安全與改善,注意居家環境安全,除了增加照明設備外,地板應保持乾燥,避免堆積雜物以免跌倒。
  • 檢視用藥安全,請醫生協助評估用藥安全,以降低不當使用藥物而造成跌倒的風險。

坊間鴕鳥精、鱘龍魚骨髓適合嗎?

中國人傳統食補的概念,但還是要回過頭要看鈣、維他命D的含量是否有達到每日的標準,也要小心添加物是否適合吃。

中醫如何看骨鬆呢?

在典籍當中中醫典籍雖未使用骨質疏鬆症此一用語,但「骨痿」、「骨痺」、「骨枯」、「骨縮」等臨床表徵與骨質疏鬆症相類似,按中醫學理論,骨痿的主要原因是腎虛。腎主骨,腎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骨賴髓以充養。跟長期過度勞動、氣血津液的不足或年老腎氣虧損有關。

治療上常以採用補腎為主,可由腎陰、腎陽、甚至腎精入手處理,甚至腰痠背痛,局部按壓則疼痛加劇。舌色紫暗或帶有瘀斑,脈澀則屬血瘀證型,可以增加活血通絡的藥物做治療。

外但由於脾為後天之本,所謂後天脾之運化可以幫助先天之腎精、腎氣之作用,加上中醫理論當中脾主肌肉,因此調補脾腎便是臨床常用之治療原則與方法。

在骨鬆的國際期刊當中有非常多與中藥治療相關的期刊,以台灣為例,使用健保資療庫看比較有無使用中藥,發現使用中藥的族群能夠能夠降低骨折的發生率,此外在發生骨折後的前六個月住院醫療費用較低。甚至還有研究表明,研究表明,使用中藥的時間越長,骨折率越低。服用中藥 30 至 180 天之間的患者比服用中藥少於 30 天的患者風險更低1,2,3

常見的處方有獨活寄生湯、芍藥甘草湯等;也有需要單位藥物被發現對於骨鬆有許多幫助,像是骨碎補可修補因跌倒、骨折、挫傷和扭傷引起的軟組織、肌腱和骨骼、杜仲延緩骨關節炎模型中的軟骨退變並減少炎性細胞因子等等。

另外龜鹿二仙膠有一些實證醫學的證據已指出龜鹿二仙膠可改善骨質疏鬆症,但因為龜鹿二仙膠屬於動物類藥物,考慮可能有雌激素作用,乳癌患者需要跟醫生討論再看情況使用4,5。(有機會再跟大家討論龜鹿二仙膠! 也是長輩們或是更年期的婦女常常會詢問的部分)

中醫妙食譜

1. 杜仲茶:杜仲、續斷、桑寄生、枸杞煮水滾爛

2. 黑芝麻枸杞粥:糙米1杯,熟黑芝麻半杯,枸杞半杯,水5杯,加入5倍水,密封、煮粥即可。(補鈣食物-芝麻:975毫克,每日所需98%)

參考資料 :

  1. Prescrip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for patients with fractures in Taiwa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Ethnopharmacol. 2015 Sep 15;173:11-9. doi:10.1016/j.jep.2015.07.014. Epub 2015 Jul 14.
  2. Association of us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 risk of fracture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steoporos Int. 2019 Apr;30(4):807-815. doi: 10.1007/s00198-018-4789-x. Epub 2019 Feb 5.
  3. Decreased fracture incidenc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9 Feb 4;19(1):42. doi: 10.1186/s12906-019-2446-3.
  4. 探討骨質疏鬆症的中醫學療效研究 DOI:10.6528/CAMS.202012_8(1).0005
  5. 骨質疏鬆症中西醫治療進展 DOI : 10.6516/TJTCM.201803_21(1).0004

疫苗副作用,中醫來緩解(2)-頭痛疲倦、腹瀉噁心身痠痛?

新冠疫苗副作用 中醫藥緩解 頭痛 發熱 腹瀉 肌肉痛 局部紅腫 身體疼痛 腹瀉噁心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門診常常有人問打完疫苗能不能吃中藥?當然可以啊!

除了原本有在定期服用中藥的,基本上是可以安心繼續服用的。
另外打疫苗中出現不舒服,也可以使用中藥來幫助緩解症狀唷!

今天要簡單跟大家比較不同的疫苗與其常見的副作用唷!

AZ、莫德納、BNT ,4種疫苗「保護力、副作用」比一比

新冠疫苗保護力比較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新冠疫苗副作用比較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大多數疫苗的副作用,僅持續數天就會消失,且都屬輕度到中度症狀;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作息、需要特定藥物治療,則屬重度症狀,在臨床上極為罕見。

如果我打完疫苗後無副作用,會不會代表疫苗對我沒效呢?

疫苗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和相關免疫因子,抵抗病毒入侵。在免疫反應產生過程中,所出現身體的症狀,就叫做副作用。

副作用的出現與年齡相關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台灣地區第一劑注射部位疼痛部分,18至49歲約60多%,50至64歲40%,65歲以上為20%左右。另外,發燒部分,18至49歲將近3至4成,其他約在10至20%,顯示年輕人副作用的確比較多。

目前對於年輕人打完疫苗後副作用較明顯的解釋很多,免疫系統強弱只是其中一個合理解釋,年齡越大免疫系統反應越弱,副作用較少;也有另一種解釋是,AZ是腺病毒載體疫苗,可能年長者過去感染過較多種其他腺病毒,所以這次再接觸到新的腺病毒,身體針對腺病毒部分的反應就會比較小。

副作用的出現與打的劑型相關
腺病毒載體疫苗,若會出現副作用,第一劑就會出現、第二劑會比較輕微;mRNA疫苗則是第二劑比較可能出現副作用,若接種第一劑沒有發燒、沒有特別全身酸痛,到第二劑就比較可能會有。

國外的小型研究發現,在接種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後,出現明顯副作用的人,抗體會比沒有副作用的人稍強,但無論是否有副作用,所有接種疫苗的人抗體反應都良好。

中醫怎麼看疫苗副作用?

疫苗副作用其實是人體正常的免疫反應。也就是人體正在產生足夠對抗病毒(邪氣)「正氣」的過程,類似所謂感冒後遺症,會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搭配疫苗所出現的臨床反應來做變化。

在中醫理論當中邪氣有分風、寒、濕、暑、燥、火等六種,經常兼夾著出現。舉例來說:
副作用中常見的頭痛、肌肉骨頭痠痛可能與風寒或風熱相關;風寒相關可能會出現發熱輕、惡寒重、無汗、惡風、頭項強痛、肢體、骨節煩疼的情況;風熱相關則稍為相反發熱重、惡寒輕、頭脹痛、肌肉痠痛,在脈象與舌象也有所不同。

腸胃道症狀像是嘔吐或是腹瀉也會看患者排便的味道、性狀、發熱畏寒的清況來決定是偏濕熱還是寒濕的清況。

注射處局部的紅腫熱痛,可以酌加一點清熱解毒的藥物,或是利用針灸、外敷藥物像是黃蓮膏、苦參膏幫忙緩解局部的發炎反應。

有些人擔心血栓問題也可以根據疫苗酌加丹皮、赤芍等清熱涼血活血的藥物。
另外以中醫觀點來看年齡較大者多為正氣虛弱,與病毒邪氣相爭的反應較弱,接種COVID-19疫苗的副作用多為全身倦怠、頭暈、低燒等症狀,反而多以補益正氣為主;相反的,年輕人正邪相抗的反應較強,較易出現高燒、嚴重關節痠痛、頭痛、咽痛咳嗽、腹瀉、全身發疹、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等反應。

接種後我需要怎麼做呢?

  1. 請勿預先服用普拿疼或任何退燒藥。
  2. 不建議預先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以免掩蓋過敏症狀,延誤就醫。
  3. 注射部位疼痛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請盡量放鬆手臂並保持活動,以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約1~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打完疫苗後不能揉打施針處,揉打施針處可能會讓它反應更劇烈、紅腫的機會更大。
  4. 接種後2天內發燒、肌肉疼痛等不適,可吃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
  5. 多喝水、保持充足睡眠、均衡健康的飲食、緩和伸展運動

那些情況在接種疫苗後該立刻就醫?

  • 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
  •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
  •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
  • 下肢腫脹或疼痛
  •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最後,疫苗不是萬靈丹,但沒有疫苗萬萬不可,疫苗不僅需要完整的劑量(兩劑都打滿),跟足夠的時間產生抗體,因此打完疫苗後還是必須落實個人衛生,「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絕不是打完疫苗後就算有效囉!

參考資料:

  1.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COVID-19疫苗: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
  2. 國衛院電子報: COVID-19疫苗保護力:mRNA疫苗從第三期臨床試驗到真實世界的分析報告 https://enews.nhri.org.tw/health/5802/

新冠疫苗文章:

疫苗副作用,中醫來緩解(1)-打完疫苗就亂經?

疫苗副作用,中醫來緩解(1)-打完疫苗就亂經?

疫苗副作用 月經紊亂 亂經 月經量多中醫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門診常常有人問打完疫苗能不能吃中藥?當然可以啊!

除了原本有在定期服用中藥的,基本上是可以安心繼續服用的。
另外打疫苗中出現不舒服,也可以使用中藥來幫助緩解症狀唷!

今天想要跟大家介紹比較特別的症狀是打完疫苗經期紊亂、點滴、或惡露延長的症狀唷!

根據統計,英國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簡稱MHRA)回收4000份監測報告,發現30至49歲的女性出現不良反應,包括接種疫苗後經血量更多,截至5月 17 日,AZ疫苗有2734例通報,有1158例與輝瑞疫苗有關,以及66例屬於莫德納。

為什麼有可能會出現這種亂經的情況呢?

根據幾篇期刊,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會啟動身體免疫反應,產生的免疫反應,而造成出血的情況。過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HPV vaccine)也有類似情況發生。研究也有發現有少部分停經婦女與服用激素停止月經的人,在施打COVID-19疫苗後,都有出血情況。

另外也有期刊研究冠狀病毒感染與月經週期和生育等等之類的關係,也有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的感染者SARS-CoV-2 出現月經中斷。也有研究顯示在經歷月經患者在 SARS-CoV-2 感染期間有可能會有月經量減少和周期延長(延長至8-14 天)的情況。但目前新冠疫苗對月經週期影響的研究尚不充足。

其實月經週期每個月都會受到免疫刺激的影響,其中病毒感染或是疫苗接種都算是免疫刺激的一種,免疫細胞會幫助子宮內膜變厚、等待受精卵著床,並促進排卵等待受精;而使施打疫苗後,可能會讓子宮內膜又變厚又剝落,而導致少量出血或是經期提前到來。

這些因為打完疫苗出血的亂經、出血異常都算是短暫的反應。
也很多女性會擔心是否會影響生育能力、或是造成流產情況增加? 目前的證據顯示目施打COVID-19疫苗並不會影響生育能力,或是有更高的流產風險唷!

那中醫怎麼看呢?

其實不同的疫苗接種,我們還是會根據疫苗對患者所產生的症狀做調整與處理,一般異常月經出血,在中醫證型可以分成氣虛型、血熱型、血瘀型、或是腎虛型等等。

根據觀察以氣虛型或是血熱型者在疫苗接種後較多,例如打完疫苗疲倦感明顯、想睡怎麼也睡不飽、出血增加可能就偏氣虛型為主,如果身體高熱、口乾渴則可能夾有血熱。

另外因為打疫苗副作用其實是人體正常的免疫反應。也就是人體正在產生足夠對抗病毒(邪氣)的「正氣」,所以還是會酌加祛風散邪的藥物幫忙喔!

那些人出血的話要特別注意呢?

可先觀察下次月經來潮是否正常,如果還是不正常出血,建議還是去婦產科就診唷!
停經後的婦女,因為是子宮內膜癌的好發族群,如果打完疫苗有出血狀況,可以觀察一下,停經婦女每年都應該要檢查一下卵巢和子宮,很擔心的話建議還是去婦產科就診看看唷!

最後,月經生理期並非接種疫苗的禁忌症。生理期間是可以打疫苗,施打時機不用刻意避開生理期,如果平時經期就會有嚴重的不適,也可以考慮避開。不過,能夠快速得到免疫力跟群體保護,施打疫苗才是上上策喔!

參考資料:

  1. Menstrual changes after covid-19 vaccination. Male V. BMJ. 2021 Sep 15. doi: 10.1136/bmj.n2211.
  2.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nd Human Reproduction: A Changing Perspective.
    Delamuta LC, Monteleone PAA, Ferreira-Filho ES, Heinrich-Oliveira V, Soares-Júnior JM, Baracat EC, Maciel GAR. Clinics (Sao Paulo). 2021 Sep 6.

中醫師教你健康過中秋,人團圓臉不圓

中醫師教你健康過中秋
謝宜庭 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中秋佳節將至,雖然疫情來亂,戶外烤肉受到諸多限制,但從三級疫情到現在,大家都悶慌了,很需要與家人聚聚烤肉、吃吃喝喝。

中秋節三寶,柚子、月餅、烤肉不可少,但在節慶過後,常有許多患者因為大快飲食後導致腸胃不適或是烤肉產生的煙引發呼吸道症狀或眼睛不適而診間來報到。

該怎麼樣才能吃得健康呢?

柚子好吃當注意

  • 柚子雖然富含膳食纖維、鈣質和維他命C等營養成分,但其實熱量也不低,2到3瓣就有60多卡,要適量攝取。
  • 另外柚子中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人體代謝特定藥物的酵素,會與降血壓、降血脂、抗心律不整、免疫抑制劑、部分安眠鎮靜劑與抗憂鬱藥產生交互作用,使吃下去的藥延長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或導致血中藥物濃度異常升高要特別留意。
  • 此外柚子味甘酸、性寒,有消食解酒、理氣化痰、潤肺清腸、生津止渴、補血健脾開胃等功效。適合咳嗽帶黏稠痰(熱咳)、便秘困擾的人使用,但體質偏寒、容易腹瀉的人不宜食用。柚子也會刺激胃酸的分泌,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的人則要少吃。

烤肉材料要挑選

  • 食材的部分盡量以新鮮低脂為主,像是里肌肉、雞胸肉、海鮮都是不錯的肉類來源搭配多樣的蔬菜,較不易造成身體負擔。
  • 烹調模式也可以先用電鍋、微波爐或瓦斯爐蒸煮預熟,再移至烤肉架上,縮短燒烤時間,避免烤肉滲出的油脂滴到燃燒中的木炭,產生的空氣汙染或是因久烤而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s )的碳氫有機化合物有毒物越來越多,也能防止肉片不熟導致的感染。
  • 烤肉醬為了快速入味納的含量與熱量十分驚人,100公克,大約3個湯匙的烤肉醬就有260大卡的熱量,可以薄薄刷減少使用量或選擇使用其他調味粉作,檸檬汁蔥蒜橄欖油也是很好的替代方案喔!
  • 搭配飲料也盡量選擇無糖去冰的茶飲或水來解膩,糖分過多的飲料容易造成熱量超標,另外酒類在中醫屬於濕熱之品,過度易損傷脾胃,大量冰飲也會加重脾濕,容易導致水分滯留體重上升,還會出現眼瞼面目浮腫的情況!

月餅共享有撇步

  • 月餅很好吃,但製作過程中往往高油高糖,小小一顆就超過兩三百大卡,攝取過量容易增加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偏甜油膩也不易消化,常造成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 減少熱量,可以選擇少量蛋黃的,不單是蛋黃酥甚至很受歡迎的奶黃、流心月餅都是高熱量的來源。
  • 也可以選擇使用本土食材入餡的月餅,例如土鳳梨、柚子,可利用食材本身的甜味來減少糖的使用。
  • 多人分享既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又不會增加身體負擔。

中醫穴位茶飲來幫忙

  1. 山楂窈窕茶:主要由山楂、澤蘭、生甘草、益母草、玉竹、炒決明子、玉米鬚、荷葉、黃耆,可以幫助利水消脂、潤腸通便、補氣滋陰。
  2. 中藥茶飲消食積:陳皮2錢、炒麥芽2錢、山楂2錢、薑半夏1錢、茯苓1錢、生甘草5分可以水煮成茶飲,可以幫助消化緩解油膩。
  3. 穴位緩腸胃不適:透過腹部的穴位按摩,如臍周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等,都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的代謝。
幫助腸胃不適中醫穴位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化療後手腳皮膚脫皮紅腫痛,手足症候群中醫緩解有一套!

手足症候群 中醫 乳癌化療副作用 中醫婦科 謝宜庭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同步刊載於康健雜誌 線上專欄 化療後手腳皮膚脫皮紅腫痛,手足症候群中醫緩解有一套!

52歲的張小姐確診左側乳癌第1期,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激素受體(-),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Ki-67癌症生長指數6%,做過4次微脂體小紅莓加上癌徳星(Lipo-Dox+Cyclophosphamide)化療,手掌開始出現紅紫、腫痛、發熱、脫皮、搔癢,這對平常要做家事的她相當困擾,甚至慢慢的腳底也開始出現,走久穿鞋也覺得疼痛難耐。

手足症候群(Hand-foot syndrome,HFS)又稱為「肢端紅腫症」(Palmar plantar erythrodysesthesia,PPE)[1, 2],是一種化療藥物引起的皮膚毒性反應,發生在手掌或腳掌,會有泛紅、腫脹及發麻、刺痛等感覺異常。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對於化療後不良反應[3]評估手足症候群分成3級:

  • 第一級:感覺異常(刺或灼熱感)、感覺遲鈍、麻木、輕微紅腫但無疼痛或血腫、不適感不會干擾日常活動。
  • 第二級:疼痛性血腫及腫脹,不適感會輕微干擾日常活動。
  • 第三級:嚴重皮膚變化,脫皮屑、潰瘍、起水泡、出血、水腫、嚴重疼痛或不適感、造成無法工作或進行日常活動。

常見引起反應的化療藥物有哪些?

Capecitabine(Xeloda,截瘤達)、Flurouracil(5-Fu,好復注射液)、Doxorubicin(Adriamycin, Doxil,小紅莓)、Docetaxel(歐洲紫杉醇)、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Cytarabine(Ara-C,賽德薩)等,標靶治療藥物則有Sunitinib(Sutent,紓癌特)及Sorafenib(Nexavar,蕾莎瓦)。

其中,微脂體小紅莓(Lipo-Dox)和截瘤達(Capecitabine)又有較高比率會發生手足症候群,分別為40~50%及50~60%。

中醫如何看待手足症候群?

目前中藥有大量研究投入手足症後群[4],發現合併中藥治療可以減輕手足症候群的嚴重程度,其中又包含口服或外用中藥。

手足症候群雖然在中醫傳統典籍裡並無相對應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將之歸於「痹證」範疇,痹證是以肢體或關節出現疼痛、麻木、痠楚、重著、活動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因邪氣閉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失常,且根據引起的原因不同(感受風、寒、濕、熱),而分成行痹、痛痹、著痹、熱痹與久痹,手足症候群因為手、腳患部的熱、痛、紅斑性腫脹等表現,在中醫偏熱痹、濕熱痹等。

可以根據熱或紅斑紅疹的嚴重程度給予清熱解毒的藥物;水泡、腫脹、糜爛或潰瘍的程度給予清熱利濕的藥物;或是皮膚乾裂、脫皮的程度給予清熱滋陰、養血潤燥的藥物。

此外可以選擇像是銀花、連翹、玄參等清熱解毒的藥物煮沸後,放冷(低於25℃)外用浸泡,或是使用含有苦參、紫草等外用藥膏。例如,苦參膏就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適合塗抹在塗在紅熱的病灶上紫雲膏具有消炎消腫、滋潤肌膚還有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

手足症候群 中醫 乳癌化療副作用 中醫婦科 謝宜庭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整理

平時如何保養與預防?

  • 西醫的部分經常會開立類固醇軟膏及尿素(urea)軟膏以減輕脫皮的症狀。有研究表示口服維他命B6(Pyridoxine)可能會有幫助,有些症狀嚴重者可能需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
  • 化療施打前與施行途中與化療後幾天,需常常冰敷手足部位,冷敷使血管收縮,減少藥物循環至肢體末端而減少皮膚的毒性。
  • 穿寬鬆衣物、避免過度壓迫或摩擦皮膚。
  • 避免激烈或需重力的活動。
  • 避免或減少接觸熱源(如洗熱水澡或曬太陽)以降低血管的擴張。
  • 減少接觸化學洗滌劑的次數。
  • 注意保持皮膚的濕潤度,使用潤膚劑和乳霜(同時避免過度揉搓手和腳)。
  • 飲食應戒除菸酒,不吃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其他乳癌與免疫抑制劑相關文章可參考:

對抗乳癌不孤單 中醫輔助減緩療程不適、避免副作用

器官移植術後的中醫輔助

抗賀爾蒙藥物的煩惱,潮熱盜汗不要來-乳癌的中醫輔助治療(1)

揮別大象手,遠離乳癌術後淋巴水腫與僵硬-乳癌的中醫輔助治療(2)

乳癌術後用藥不適 中醫「針」「藥」助 (同時刊載於9月21日在D套影視藝文類的健康醫療版,與自由電子報生活類新聞刊出

參考資料:

1.Miller, K.K., L. Gorcey, and B.N. McLellan, Chemotherapy-induced hand-foot syndrome and nail changes: a review of clinical presentation,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J Am Acad Dermatol, 2014. 71(4): p. 787-94.

2.Kwakman, J.J.M., et al., Management of cytotoxic chemotherapy-induced hand-foot syndrome. Oncol Rev, 2020. 14(1): p. 442.

3.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CTCAE)of Cancer Therapy Evaluation Program.

4.Liu, Y., et al., Integrative Herbal Medicine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Hand-Foot Syndrome in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gr Cancer Ther, 2019. 18: p. 1534735418817833.

對抗乳癌不孤單 中醫輔助減緩療程不適、避免副作用

( 同步刊載於康健雜誌 線上專欄 對抗乳癌不孤單 中醫輔助減緩療程不適、避免副作用

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好發年齡約比歐美國家年輕10歲,每年有超過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死亡率位於第4位。

乳癌現行治療方式趨於多元,根據不同的荷爾蒙受體(ER、P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及細胞增殖指標(Ki67)等多種生物特性做分型、年齡及停經與否,制定不同的個人化治療計劃,西醫治療以手術為主,配合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抗荷爾蒙療法和免疫療法。

衛福部推出「健保癌症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劃」及「健保癌症中醫門診照護計劃」,希望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以減輕癌症患者治療時,常出現的不適症狀,幫助順利完成整個療程,而不延誤治療時間。於2019年時,有將近千名癌症住院治療患者接受中醫輔助醫療;另外有大約2,700多名乳癌患者於中醫門診進行照護計劃。

手術前後:幫助傷口癒合、體力恢復

手術前後,使用平和補益方式,幫助傷口癒合、體力恢復,術後可能造成手部循環不良、淋巴水腫、緊繃僵硬等,常使用活血化瘀、消腫利水的中藥來進行輔助,此外要避免食用熱補的食材,以免傷口紅腫發炎影響復原。

化療期間:避免嚴重副作用

化療期間[1],噁心嘔吐可使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方式緩解;黏膜潰瘍、口瘡口破則常選用清熱養陰的方式;骨髓抑制導致的血球下降,常用補氣養血的方式幫忙[2]。治療後若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除建議病患補充一些營養神經藥物,使用活血化瘀通絡中藥,可以有效改善手腳麻木的症狀。

標靶藥物則常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像發燒、打寒顫等,或是皮膚乾燥、皮疹等副作用,可使用清熱養血、袪風解表解毒的方式幫忙。

放療期間:緩解咽喉、咳嗽與皮膚等不適

放療期間,因能量高,屬中醫熱毒範疇,常出現口乾、咳嗽、吃東西異物感、喉嚨痛、或皮膚紅腫癢脫皮不同程度的損傷,這時候常用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方式以減輕不適。若是因放療導致肺發炎、皮膚纖維化等現象,這時候可再加入化瘀的中藥幫忙。

抗荷爾蒙治療:緩解潮紅、盜汗、失眠等類更年期症狀

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治療期間常會出現類似更年期症狀[3],像是潮熱、失眠、多汗、焦慮等症狀,此時給予舒肝解鬱、滋陰清熱的中藥,另外,許多國際期刊證實中藥與針灸能緩解芳香環酶抑制劑所導致的骨骼肌肉症狀[4-6]

追蹤期:調整體質,提高生活品質及降低腫瘤復發或轉移機率。

根據2014年發表於《Cancer》[7]國際期刊的10年回溯性研究,中醫輔助治療能提升乳癌患者的存活率,乳癌患者化療後配合中醫調理,10年內死亡率約可降低5成。

乳癌患者能否服用當歸、人參?

人參內含的人參皂苷(GinsenosideRg1)因為與雌激素的結構相似,而當歸在是否帶有雌激素活性各有正反論點,兩者常被認為會活化雌激素受體,進一步影響癌細胞分化,目前在動物性的實驗上有些研究認為可能會刺激癌細胞DNA活性,但也有部分研究發現其可以誘發癌細胞凋亡,在臨床使用上動物或細胞級的實驗無法直接套用在複雜的人體上面。

於2014與2015年發表在《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8]與《PloS One》[9]國際期刊就將服用泰莫西芬抗荷爾蒙藥物的乳癌婦女分成兩組,反而分別顯示有服用人參或當歸中藥的這組婦女,得到子宮內膜癌風險比從來不接受中醫藥療法的婦女大幅下降。另外也有研究在當歸[10]或當歸處方[11]的暴露下是否會刺激乳癌細胞的生長,研究顯示與沒有服用中藥的患者相較,反而具有較低的患病風險與較好的預後[12]

但因乳癌治療當中常常會出現躁熱、皮膚或黏膜紅腫的情況,副作用與不適的症狀多變,因此在兩者的使用上建議仍應找合格中醫師進行診察後根據體質與病情再行使用,不要貿然自行購買。

合併中藥使用是否會增加肝功能上升的風險?

肝損傷的副作用,常是化學治療(像是gemcitabine, capecitabine, cyclophosphamide)、標靶治療(trastuzumab)、或是抗荷爾蒙治療(tamoxifen, letrozole)當中影響患者肝功能異常的原因,加上台灣BC肝炎帶原的患者多,可能會影響治療過程需要更換藥物、調整劑量、甚至是延遲或終止治療。因中藥也是會經由肝臟代謝,因此在合併治療上常常需要多加考慮。

不過於2017年發表在《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13]的研究顯示有使用合併使用中醫藥的乳癌患者與無使用中藥者相比,7年內慢性肝炎的累積發病率反而較低。

因此每次治療中肝功能的追蹤,以及現在健保雲端檢驗數據的察看方便,都可以讓合格中醫師在治療上做更嚴謹的把關。

其他乳癌與免疫抑制劑相關文章可參考:

器官移植術後的中醫輔助

抗賀爾蒙藥物的煩惱,潮熱盜汗不要來-乳癌的中醫輔助治療(1)

揮別大象手,遠離乳癌術後淋巴水腫與僵硬-乳癌的中醫輔助治療(2)

乳癌術後用藥不適 中醫「針」「藥」助 (同時刊載於9月21日在D套影視藝文類的健康醫療版,與自由電子報生活類新聞刊出

Reference:

1. Sun, X., et 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s Adjunctive Therapy to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6. 2016: p. 3281968.
2. Tian, H., et 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hemotherapy-Induced Myelosuppression and Febrile Neutropenia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 p. 736197.
3. Chien, T.J.,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hot flush and menopause symptoms in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7. 12(8): p. e0180918.
4. Anand, K. and P. Niravath, Acupuncture and Vitamin D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omatase Inhibitor-Induced Arthralgia. Curr Oncol Rep, 2019. 21(6): p. 51.
5. Hershman, D.L.,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vs Sham Acupuncture or Waitlist Control on Joint Pain Related to Aromatase Inhibitors Among Women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320(2): p. 167-176.
6. Chen, L.,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aromatase inhibitor-induced arthralgia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Breast, 2017. 33: p. 132-138.
7. Lee, Y.W., et al., Adjunc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mprove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ancer, 2014. 120(9): p. 1338-44.
8. Hsu, W.L., et al., The Prescription Pattern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Containing Ginseng among Tamoxifen-Treated Female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in Taiwa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 p. 385204.
9. Wu, C.T., J.N. Lai, and Y.T. Tsai, The prescription pattern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that contain dang-qui and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 among tamoxifen-treated female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in Taiwa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PLoS One, 2014. 9(12): p. e113887.
10. Chen, J.Y.,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of Angelica sinensis exposure with risk of breast cancer. J Tradit Complement Med, 2020. 10(5): p. 454-459.
11. Tsai, Y.T., et al., Prescription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invasive breast cancer. Medicine (Baltimore), 2017. 96(35): p. e7918.
12. Yue, G.G., et al., Is Danggui Safe to be Taken by Breast Cancer Patients?-A Skepticism Finally Answered by Comprehensive Preclinical Evidence. Front Pharmacol, 2019. 10: p. 706.
13. Huang, K.C., et 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s an Adjunctive Therapy Ameliorated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Hepatiti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7. 2017: p. 1052976.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謝宜庭)

減肥小教室(1)—為什麼非瘦不可!

夏天到了減肥的人們增加了,不單純是愛美,事實上減肥的目的是要讓自己更健康,肥胖症有太多的共病跟對於健康的危害了!

關於肥胖的共病有哪些呢?

YI-TING繪圖整理

怎麼樣是胖?

肥胖的定義可以分成三種: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體脂肪率三種
YI-TING繪圖整理

體重包括

外型瘦小的人若不運動,體內會囤積很多脂肪,脂肪率偏高,就可能成為「隱藏性肥胖者」。
  1. 脂肪量:身體所含脂肪之重量。
  2. 除脂肪量:體重減去脂肪後之重量,即脂肪以外的成份(肌肉、水份、骨骼等)之重量。
  3. 體水份量:表示身體中所含水份量。一般身體之水份約佔體重50~70﹪,男性肌肉較多,其體水份量亦較女性多。

Reference: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