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小朋友感冒好發之際,你們家小朋友也中標了嗎?
前一陣子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RSV時,我們家大寶傳小寶傳阿媽,又再傳回我跟爸爸的身上,有幾個患者也因為照顧小朋友也跟著感冒。
W妹妹跟我們家大寶歲數一樣是幼幼班的小朋友,媽媽產後就我門診調理了一陣子,後來持續調整睡眠還有腰痠以及睡不好產生的痘疹,這次她回門診的時候突然問我說:「請問我們家妹妹也可以吃中藥嗎?」
她說W妹妹前一陣子歷經腸胃炎、現在又歷經RSV,吃了西藥好久,不知道能不能增強她的免疫力或是開一些化痰藥給她吃。
問了一些症狀後,假裝握握手把脈,請妹妹吐個舌頭看一下舌苔,順便敲敲肚子摸摸肚子的溫度跟聽一下肚子的聲音。
媽媽問:「說中藥能不能的好吃一點、能不能小包一點」
為了讓小朋友不那麼排斥,我選擇了甜甜香香的桂枝湯作為主要的處方,再加上桔梗、栝蔞仁等化痰。

中醫兒科的用藥特色就是用量輕靈,不需要太多劑量。 出世至一歲為嬰兒期,藥量一般控制於成人量的三分之一;一至七歲的幼童是三分之二,七歲以後則已經可以用成人的份量。有些算法是會以體重作為區分,10公斤重的小寶寶,使用的劑量大約是大人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一餐1.0-1.5公克左右。隨著體重增加或是歲數增加,中醫師也會逐漸增加劑量。
開了藥後怎麼餵藥又是一個難題,以我們家雙寶為例,大寶只要聽到吃藥不論中西藥就會滿天跑給你追,甚至摀住嘴巴不吃就是不吃。
二寶倒是一個經常吃中藥的孩子,因為被大寶傳染到咳嗽半夜咳不停、或是拉肚子屁股紅通通,只能任由媽媽擺布XD
怎麼餵小朋友吃中藥呢?

- 加水吃:通常小朋友的藥量不會太多,將藥粉倒入小藥杯,加一點溫開水約5-10c.c
調成稍濃的中藥水,讓孩子一口吞下去,有些藥粉其實不會很難吃,反而甜甜香香的。如果病情許可的話,中藥處方裏也可以使用比較不苦的中藥,有些時候如果病情許可的話,也可以添加山楂、烏梅、或是甘草這一類的中藥,幫助藥粉入口也可以幫忙寶寶的消化吸收。
- 爸媽也以先嚐嚐大人先打開藥粉沾一點嘗嘗,跟孩子分享一下吃到什麼味道,有患者分享說女兒看媽媽吃中藥吃得很香很好吃的感覺也想要嘗試看看。
- 小朋友吃下去的時候適當的給予一些讚美,小朋友也會比較願意勇敢嘗試,對一歲以上的幼兒,也可準備小點心當作服藥後的小獎勵。
- 不要強迫小朋友吃,有時候太過情急反而會讓小朋友更抗拒,一想到吃中藥便是不好的回憶就更不願意嘗試了,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可以可以嘗試,下次再跟大家分享,保持開放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媽媽我也還在學習,孩子生病父母總是很焦急的,完全可以理解)
- 使用輔助器具服用
- 空針筒:適合用在還不會吞嚥寶寶。這也是我經常給二寶使用的方法,我會分好幾次餵食採取少量多次的方式
- 滴管:適合會吸吮但還不會吞嚥的嬰幼兒。
- 湯匙: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可以嘗試使用湯匙來餵食。
- 餵藥器:適用3個月至一歲以上的幼兒。
- 喝藥杯:適合已會用杯子喝水或一歲以上的幼兒。
- 餵藥姿勢好上手
餵藥時可以一手抱扶寶寶,讓寶寶身體呈斜躺靠著父母身上,增加安全感,而另一手拿著藥杯或餵藥器,沿著孩子的兩頰側邊注入,這樣除了有助藥水流入吞嚥,也讓孩子無法很快地坐直身子,將藥吐出。
除了姿勢之外有些時機避開也可以讓藥物好服用
- 避免捏鼻強灌藥。捏鼻子灌藥易使藥物嗆入氣管,導致吸入性肺炎。
- 避免將中藥加在乳汁或果汁中。藥物與乳汁混在一起,很易產生凝結現象,降低藥物的療效;藥物與果汁混在一起,可能會引起交互作用降低藥效。也不要在奶中加入容易讓小朋友厭奶。
- 避免飽餐後立刻餵藥。因為飽食後餵,容易連食物一起吐出來。
沒想到W妹妹很喜歡吃香香甜甜的桂枝湯,時間到了還會拿椅子坐著等,媽媽說症狀都變得平穩,還有胃口大開的趨勢XDD
下次再跟大家分享除了中藥外,中醫還有甚麼可以幫忙小朋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