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這一字,古時別寫為:秌、穐、龝
「禾」指的是穀物、收成。
「龜」指的是春耕時燒灼龜甲以蔔算秋天收成。
秋,禾穀熟也。—東漢·許慎《說文》
秋為白藏。又,秋為收成。—《爾雅》
因此秋天指的就是穀物收成時節、莊稼成熟季節。
因為地球軸心的傾斜加上地球由西向東公轉,使得太陽直射的地方改變,地表吸收熱量與氣溫變化,造成四季變化與晝夜變化(參考圖一與晝夜變化)。
在北半球呈現出自冬至開始白晝漸長,而夜晚漸短、陽氣漸長而陰氣漸消,相應萬物進入生、長階段;自夏至起白晝漸短而夜晚漸長、陽氣漸消而陰氣漸長,相應萬物進入收、藏階段的規律。
圖一 晝夜變化 圖片來源:https://goo.gl/Un8ysn
秋天的節氣
秋天的節氣一共有七個,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節氣的命名,與古人長期生產實踐有關,利用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結合日月的運行位置,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因而產生節氣。
- 立秋(8月7-9日) :立秋三候(五日為一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大暑過後,夏去秋來,立秋是夏秋之會的日子,也是天氣開始轉涼的日子。農民們趕在立秋前後完成插秧工作。另外立秋燉大肉俗稱「貼秋膘」,立秋燉大肉,因夏季出汗、食慾不高等原因,使得身體消瘦,體質下降,要把身體虧欠的通過食療補起來。這時候在台灣天氣還有點熱,暑氣尚未全消有「秋老虎」之稱。
- 處暑(8月23或24日):處有停止之意,及暑氣到此,此時二期稻作進入孕穗期,而作物也最怕雨水過多,若颱風來襲,災情更是慘重,農諺云:「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亦難留」。但處暑天氣仍熱,因此「處暑處暑,熱殺老鼠」。
- 白露(9月7或8日):「白露南十日九日濕」,表示天氣漸涼,夜涼,水氣遇冷凝結成白露。這時候台灣處處桂花飄香,文旦、紅柿已經開始上市。
- 秋分(9月23或24日):「秋分暝日對分」,從此開始晝間漸短,夜間漸長,稻穗進入成熟期,「好中秋,好慢稻」,中秋之成為節日,除了農作收成外,更有月圓人團圓的象徵。
- 寒露(10月8或9日):「寒露百草枯」,是指天冷使空氣凝結成露水的意思,在秋天蕭瑟肅殺的季節下,百花都凋零了。
- 立冬(11月7或8日):「稻成熟,入冬田頭空」,秋去冬來,冬季開始以立冬為準。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氣與天地之氣相通並處在同步陰陽消長迴圈中使機體內環境與外界自然環境相適應,則能維持正常生理活動。
下篇文章我們將會正式進入秋燥的中醫養生唷!
(107/09/2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健康講座 秋燥的中醫保健-讓你水潤過中秋)
Reference:
-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辨析兼探中醫適時養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08年第14卷第6期
- 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編印)
- 「臺灣生活圖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遠足文化共同出版)
- 田園之春叢書-臺灣二十四節氣
對「秋燥的中醫養生—秋天的節氣(1)」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