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節氣學中醫—春分

春分主要在國曆的3月20到22日

🔖春屬肝木,萬物陽氣萌發

春分時節,屬於四大節氣之一,這個時候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於是有「春分秋分,日夜均分」的說法,在中醫當中與「陰陽平衡」為首要。;過了春分北半球逐漸晝長夜短、日照增加,春夏的陽氣開始升發。

春天在中醫五行屬於木與肝,與肝相應,養生保健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也就是春天的「萌發」特性,借著人體的陽氣上升,新陳代谢的旺盛,讓春陽蘊藏的氣機得以宣達運行,可以多到#戶外踏青活動振奮精神。

也因春季向上向外發散的性質,應減少過食烤炸、甜食、酒、薑母鴨、燒酒雞等辛辣滋補的食物,或熬夜、發怒等容易造成上火的情況,而出現高血壓、生理期失調、皮膚炎症、痤瘡大爆發等疾病。建議早睡早起,規律作息,可以選擇多吃綠色養肝的食物,包括綠豆芽、花椰菜、枝豆、高麗菜、菠菜等食物。

「春天後母面」、「倒春寒」,指的是天氣在春天不穩定,早晚溫差大,因此使得許多人容易受寒著涼,「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天不要急於脫掉厚重冬衣,此時採取#洋蔥式穿搭,視天氣狀況適當的增減衣物,就可以減少感冒著涼的情況。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一年當中花開最美的時候,花茶類疏肝解鬱非常適合在春季飲用,像是玫瑰枸杞茶;身體濕氣困重的人可以在花茶裡面適當添加陳皮健脾化濕。

玫瑰枸杞茶:玫瑰花12公克、枸杞9公克、薄荷6公克 。可以幫助疏肝解鬱,治療頭脹、頭痛、情緒不定及經期紊亂等。薄荷先以藥袋包裝,將玫瑰花、枸杞放入保溫杯或保溫瓶中,加入500c.c.熱水,再放入薄荷藥袋即可。

🔖春天老是疲倦睡不飽?「#春困」來襲

另外節氣往清明穀雨的漫漫進展後,天氣忽冷忽熱,大氣濕度增加,容易使人感到沉重、痠痛、疲倦、乏力、嗜睡,這類人平常屬於濕性體質,又感受外在濕邪影響,導致「春困」發生,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身體更容易覺得不舒服。此時可以增加有氧運動,微微流汗以去除濕氣,另外就是避免低溫生冷的食物,減少腸胃道負擔。

如果覺得疲倦會使用像是黨參、黃耆,有些患者越睡越累濕氣需要去除,四神湯含有蓮子、芡實、山藥、薏米對於健脾祛溼效果不錯。

🔖同廠加映! #春分也是#長高的好季節

長高在中醫當中有兩個季節備受重視

👉春天 :是陽氣剛開始產生、充滿生命力的季節,在這個節氣中非常適宜生長發育的,可以在春天的時候調理三個月

👉秋天:白露轉骨,入秋天時慢慢轉涼,陽氣收藏,讓身體儲存能量,也是可以調理三個月。

‼️但並不是長高就吃轉骨方唷!

轉骨方因為富含補腎藥,加速骨頭礦物質的填充,因此用在 Tanner stage4,大約是女生初經來潮後,男生長痘痘、長痘痘、變聲沙啞、長陰毛、腋毛的時期,過早吃提早閉合骨骺,反而抑制生長。

門診上會觀察小朋友長高的速度、父母的身高、運動、營養、睡眠、情緒、紓壓等進行多方保健,也會合併中藥、針灸、與雷射針灸做調理。

#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中醫科 關心您

咳呀咳呀咳嗽咳不停—談談中醫看慢性咳嗽

最近門診來了非常多咳嗽的患者,俗話說:「總舖驚呷午,醫生怕治咳,做土水驚抓漏」,咳嗽的原因非常多種,有些又相當難纏。

為什麼會咳嗽

咳嗽其實是一個防禦機轉,用來排除外來的異物跟佇留於呼吸道的痰。

咳嗽可以為自發性(自願咳嗽)與反射性。

機轉涵蓋複雜的反射弓,又可細分為傳入、中樞、傳出三個路徑。

傳入路徑負責接受到刺激後將訊息傳至中樞。

常見的刺激物質可分為

  1. 機械性(含異物、灰塵與小粒子、黏液、震動)
  2. 感染發炎性(組織胺、發炎性細胞激素、前列腺素、神經激肽)
  3. 與化學性(刺激痛覺神經的辣椒素、高張與低張液體、熱能、酸性物質)。

刺激會啟動位於咽部, 氣管, 氣管隆突, 與支氣管的接收器, 將訊號透過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 經中樞路徑傳遞至大腦的延髓

中樞路徑包含延髓灰質的孤束核、腦幹的呼吸網(咳嗽中心)、皮質下和皮質。

經中樞處理後的訊號再經由傳出路徑傳至喉部、呼吸肌、骨盆腔肌群,讓我們做出咳嗽的動作。

咳嗽反射傳出的神經會有下列反應:

  1. 橫膈和肋間肌收縮,相對於肺是負壓
  2. 空氣進入肺部形成一個壓力
  3. 聲門關閉
  4. 腹肌收縮引起橫膈放鬆
  5. 接下來聲帶放鬆,聲門打開,氣體咳出
  6. 此過程可將呼吸道內的刺激物咳出

咳嗽在現代醫學可分為:急性(少於3週)、亞急性(持續3至8週)、慢性(持續超過八週)。

  急性咳嗽可由於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原因),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加劇,過敏性鼻炎及環境暴露。較嚴重的原因如肺炎,肺栓塞,心臟衰竭。

  亞急性咳嗽最常由於細菌性鼻竇炎或哮喘,也可以發生在感染後(如上呼吸道感染不伴有肺炎)。亞急性咳嗽通常可不經治療而緩解。

  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在成年人,鼻涕倒流綜合徵、哮喘、與胃食道逆流是最常見的三個原因,此外,還須考慮惡性腫瘤,這些原因常可互相伴隨。

中醫如何看咳嗽

中醫將咳嗽分為外感、內傷二證,外感有風、寒、暑、濕、燥、火之別,內傷則有五臟六腑的分別;而在慢性咳嗽上中醫會先將西醫最常見的原因做鑑別診斷,再依體質進一步辨證論治。

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除了有風、寒、暑、濕、燥、火之別,一般會同時辨別表症(分為表衛及表肺):表衛症如身體痠痛、頭痛、發熱惡寒、流汗,表肺症如噴嚏、鼻水、鼻塞、咽癢、咽痛、咳嗽、呼吸喘促。

內傷咳嗽

內傷咳嗽中醫則從營衛功能、氣血陰陽平衡來調整體質(常會跟患者說類似免疫力的概念(笑))。

營氣,起源於中焦,入心化赤為血,即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之氣而來,入心化生為血液;衛氣,根源於下焦(腎),起源於中焦(脾胃),開發於上焦(心肺);在營衛的調節中,肝(中醫臟腑名,這裡指的是自律神經功能,)主氣的疏發,幫助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臨床上咳嗽在病史上須詢問:

(1)  咳嗽的時間:白天或下午或晚上;晚上易咳嗽,可能是肺寒或陰虛;每天到了下午逐漸加重,偏於氣虛;剛上班或下班時咳嗽,或上班時咳嗽、假日則緩解,陣咳(咳嗽一段時間之後停止,止後一段時間又作),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不同季節需考慮"時氣"導致的咳嗽。

(2)   有沒有那些加重因子:說話較多後,屬於心肺虛;進食後,須考慮胃、食道及食積的問題,或食物刺激咽喉;運動後,偏於心虛(氣、血、陰、陽);情緒激動後,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全身遇冷發作,屬於虛寒體質;喉嚨遇冷發作,屬於肺寒;全身遇風發作,屬於表衛不固;遇冷熱交替發作,屬於營衛不和;肌膚觸冷物發作,屬於衛表虛;躺下加重,可能與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肺水腫有關。

(3)   有沒有那些緩解因子:喝水,喝熱水,空腹,休息,環境改變,姿勢改變等。

(4)   伴隨症狀有哪些:胸悶痛,脅痛,尿失禁,呼吸困難,咳到想吐。

(5)   聽一聽患者的咳聲:聽咳聲還可分辨痰的重濁度與多寡,決定化痰藥的方向及劑量;咳聲是否有力,是否伴隨呼吸喘促,決定是否需補益或緊不緊、是否有逆氣感決定宣發、肅降肺氣的程度。

(6)   痰:局部發炎產生滲出物須考慮病菌感染或異物刺激(包括胃酸、辛辣食物、鼻涕倒流)。痰的來源很重要,可能來自於鼻腔、咽喉(發炎導致滲液)、胃、肺、系統性原因導致肺水腫等。痰應再細分痰濕水飲,臨床上辨痰的黏稠度來區分寒熱,熱爍津液為痰故黏,痰稀有沫則為寒;痰的顏色也很重要,是否為黃色、綠色、鐵鏽色、夾有血絲等。

(7)   咽喉:咽癢欲咳仍有外感風邪,咽癢欲清咽則不一定是外感。咽痛欲咳或咳到咽痛,咽乾,咽喉梗阻感,咽喉濾泡或息肉增生。

有些咳嗽真的不好治療,因為有時涉及到腸胃系統,連飲食上都需要作調整的,無論寒熱的咳嗽,均忌食生冷瓜果、燒烤油炸辣之品,如痰多應忌食甜品。

最後願大家都能遠離酷酷掃呀!!

三九貼的季節又來臨囉!

「夏養三伏,冬補三九」,三九貼即是在此理論上發展出來的,在冬季三九天,人體陽氣最為虛弱的時候,辛溫逐痰作用的中藥灸療藥膏進行穴位貼敷,藥性藉由經絡傳遞至五臟六腑進行調節作用,驅散外在寒邪、溫煦內在陽氣,激起臟腑的功能運作,強化身體的抗邪能力,達到「冬病冬治」的效果。

三九貼的敷貼時間

「三九」是指冬至後三個特定的日子、即是冬至過後的連續三個九天。

  1. 初九天:111年12月22日 (週四) ~ 111年 12月31日 (週六)
  2. 二九天:112年01月03日(週二)~ 112年01月10日 (週二)
  3. 三九天:112年01月11日(週三)~ 112年01月19日 (週四)

哪些人適合三九貼?

患有冬季常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腰痠背痛),或是體質偏虛寒屬性的民眾(如手腳冰冷、吃冰涼易腹痛腹瀉、寒性痛經)。是否適合三九貼,應經由合格中醫師的診斷評估。

三九貼的禁忌症有哪些?

孕婦、2 歲以下的兒童、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心臟病、高血壓、重度肺氣腫、肺結核)、急性感冒、疾病發作期(如:發燒、咽喉痛、扁桃腺發炎)的患者、敷貼穴(頸背部)皮膚易過敏(短時間敷貼即會皮膚起藥疹者)及有傷口者。

一次要貼多久呢?

視個別狀況評估,一般來說大人約敷貼2-4小時,小孩約敷貼0.5-2小時,如果敷貼過程中感覺皮膚發熱刺癢難耐,應立即取下。

敷貼後要注意那些事項呢?

藥物對皮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敷貼後可能產生該部位的輕微灼熱感,取下後可能會出現局部皮膚的色素沉澱,都是正常現象,故間隔7-10天再做下次的敷貼,讓皮膚得到適當的休息。若皮膚出現過敏反應例如皮膚搔癢難忍,皮膚起水泡等,需立即取下藥餅。
敷貼期間不宜過度勞動導致出汗太多,不飲酒,也不可游泳或洗澡,以免沾濕藥泥或藥餅,可能會誘發皮膚的刺癢不適;不吃涼性蔬果、刺激性、易過敏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與三伏貼有甚麼不同呢?

三伏貼和三九貼在不同節氣施行,除節令特色不同外,人體也處在不同狀態,治療概念也不盡相同,因此除了夏季三伏貼之外,冬季三九貼也能幫助身體提振陽氣。夏季三伏貼以「冬病夏治」的想法為主;冬季三九貼則為「冬病冬防」為主。

常用的穴位有哪些呢?

常見有大風、定喘、風門、肺俞等穴位,是中醫師診察而定。

三九貼的優點!

  1. 對於不喜歡服藥的小孩,在敷貼後就不用逼迫孩子吞藥,能減少爸爸、媽媽的負擔;對於服藥過多的長者也能減少增加藥物的壓力,這些族群尤其適合敷貼!
  2. 減少服用藥物經過腸胃道干擾吸收。
  3. 亦可做為預防保健之方法。

中醫師教你健康過中秋,人團圓臉不圓

中醫師教你健康過中秋
謝宜庭 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中秋佳節將至,雖然疫情來亂,戶外烤肉受到諸多限制,但從三級疫情到現在,大家都悶慌了,很需要與家人聚聚烤肉、吃吃喝喝。

中秋節三寶,柚子、月餅、烤肉不可少,但在節慶過後,常有許多患者因為大快飲食後導致腸胃不適或是烤肉產生的煙引發呼吸道症狀或眼睛不適而診間來報到。

該怎麼樣才能吃得健康呢?

柚子好吃當注意

  • 柚子雖然富含膳食纖維、鈣質和維他命C等營養成分,但其實熱量也不低,2到3瓣就有60多卡,要適量攝取。
  • 另外柚子中含有「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抑制人體代謝特定藥物的酵素,會與降血壓、降血脂、抗心律不整、免疫抑制劑、部分安眠鎮靜劑與抗憂鬱藥產生交互作用,使吃下去的藥延長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或導致血中藥物濃度異常升高要特別留意。
  • 此外柚子味甘酸、性寒,有消食解酒、理氣化痰、潤肺清腸、生津止渴、補血健脾開胃等功效。適合咳嗽帶黏稠痰(熱咳)、便秘困擾的人使用,但體質偏寒、容易腹瀉的人不宜食用。柚子也會刺激胃酸的分泌,胃酸過多、胃食道逆流的人則要少吃。

烤肉材料要挑選

  • 食材的部分盡量以新鮮低脂為主,像是里肌肉、雞胸肉、海鮮都是不錯的肉類來源搭配多樣的蔬菜,較不易造成身體負擔。
  • 烹調模式也可以先用電鍋、微波爐或瓦斯爐蒸煮預熟,再移至烤肉架上,縮短燒烤時間,避免烤肉滲出的油脂滴到燃燒中的木炭,產生的空氣汙染或是因久烤而產生多環芳香烴( PAHs )的碳氫有機化合物有毒物越來越多,也能防止肉片不熟導致的感染。
  • 烤肉醬為了快速入味納的含量與熱量十分驚人,100公克,大約3個湯匙的烤肉醬就有260大卡的熱量,可以薄薄刷減少使用量或選擇使用其他調味粉作,檸檬汁蔥蒜橄欖油也是很好的替代方案喔!
  • 搭配飲料也盡量選擇無糖去冰的茶飲或水來解膩,糖分過多的飲料容易造成熱量超標,另外酒類在中醫屬於濕熱之品,過度易損傷脾胃,大量冰飲也會加重脾濕,容易導致水分滯留體重上升,還會出現眼瞼面目浮腫的情況!

月餅共享有撇步

  • 月餅很好吃,但製作過程中往往高油高糖,小小一顆就超過兩三百大卡,攝取過量容易增加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偏甜油膩也不易消化,常造成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 減少熱量,可以選擇少量蛋黃的,不單是蛋黃酥甚至很受歡迎的奶黃、流心月餅都是高熱量的來源。
  • 也可以選擇使用本土食材入餡的月餅,例如土鳳梨、柚子,可利用食材本身的甜味來減少糖的使用。
  • 多人分享既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又不會增加身體負擔。

中醫穴位茶飲來幫忙

  1. 山楂窈窕茶:主要由山楂、澤蘭、生甘草、益母草、玉竹、炒決明子、玉米鬚、荷葉、黃耆,可以幫助利水消脂、潤腸通便、補氣滋陰。
  2. 中藥茶飲消食積:陳皮2錢、炒麥芽2錢、山楂2錢、薑半夏1錢、茯苓1錢、生甘草5分可以水煮成茶飲,可以幫助消化緩解油膩。
  3. 穴位緩腸胃不適:透過腹部的穴位按摩,如臍周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等,都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的代謝。
幫助腸胃不適中醫穴位
謝宜庭中醫師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春季的中醫養生—認識春天的影響(2)

「 醫生,最近我常常會覺得心情好煩好煩好煩,看甚麼事都不順眼 」

原本更年期調整穩定的病人這樣說,

這種情緒讓你懷疑是不是人生依舊在水逆(笑)

其實你只是中了春天的毒,春天在不知不覺中對妳的影響~
圖一 春季對人體的影響

YI-TING繪圖整理 

春天對人體有哪些影響呢?

  • 怎麼睡都睡不飽的春困(春天疲勞症候群):在天氣變暖的春天,體內新陳代謝也變得活躍,身體不能適應而季節快速變化,而產生的暫時性的症狀,天氣寒冷時,人體受到低温的影響,皮膚汗腺會收缩,減少體内熱量的散失,以保持體温恒定。進入春季後,氣温慢慢升高,毛孔擴張而增加皮膚局部的供血量,相對供给大腦的氧量就會減少,進而影響到大腦的工作。
  • 微生物孳生:也因為天氣由冷轉暖,當天氣開始轉溫時,許多致病的細菌、病毒、微生物等便隨之生長繁殖,繼而出現流行性感冒、肺炎、結膜炎等傳染病的發生及流行。
  • 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
    • 春天氣溫變化劇烈,氣溫升高,體表水分蒸發快,體內的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流動速度減慢
    • 加上氣溫不穩定,易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強烈收縮,血流阻力增大,血壓急劇上升,心律加快,心肌耗氧增多,使心肌缺血,誘發心絞痛;重者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意外發生。
  • 感冒:風為春季的主氣,在《黃帝內經》中云:「風者,百病之長也」,意謂風邪在眾多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邪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春季氣溫變化大時,衣服在穿脫之際,容易感冒,要注意避風與保暖。
  • 過敏相關疾病:春暖花開,許多微生物也都隨之生長繁衍,花粉、黴菌、塵蟎……令過敏患者苦不堪言。
  • 春季好抑鬱:
    • 春天的天氣不穩定使情緒變化大。像是春天若陰雨綿綿,日照變短,會改變人腦的松果體運作,讓退黑激素的分泌產生波動,進一步使人體內的血清素降低,引發憂鬱或焦慮問題。
    • 溫度變化的劇烈,也會腦中的下視丘產生極大的刺激,同樣也會讓人出現情緒障礙。
    • 另外春困導致學習或是工作的狀態下降,以及過敏感冒等症狀的發生,也會讓人的情緒在一個不舒服的情況下。

可見在默默之中,春天影響我們很多呢!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會談談中醫在春季的養生,還有如何保養與預防疾病!

(其他文章可參考:春季的中醫養生—春天的節氣(1))

(108/04/27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健康講座 春季的中醫養生)

Reference:

  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辨析兼探中醫適時養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08年第14卷第6期
  2. 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編印)
  3. 「臺灣生活圖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遠足文化共同出版)
  4. 田園之春叢書-臺灣二十四節氣
  5. 泛論春季養生-傳統醫學雜誌

春季的中醫養生—春天的節氣(1)

春—這個字,古時寫做:萅,

也就是林,林野;

加上日,太陽光照射;

屯,像一粒種子上下冒芽,生根。
表示經過了嚴冬,陽光照射,大地回暖,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


春,推也-東漢·許慎《說文》
也即有春陽撫照,萬物滋榮之意,故又可延伸至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等意。

(可參考:秋燥的中醫養生—秋天的節氣(1)

在北半球自夏至起白晝漸短而夜晚漸長、陽氣漸消而陰氣漸長,相應萬物進入收、藏階段的規律;自冬至開始白晝漸長,而夜晚漸短、陽氣漸長而陰氣漸消,相應萬物進入生、長階段

春天的節氣

春天的節氣一共有六個,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農民曆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這二十四個節氣分別散佈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及春秋冬四個季節中,是代表農業社會,起居作息的指南與生活寶典,與農作物的耕種、生長、收割、貯藏有密切相關。

  • 立春(國曆2月3—5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農民常根據立春天氣、預期一年之收成因此有:
    • 「立春落雨透清明」,意思是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的天氣都會是多雨的。
    • 「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則象徵立春若遇晴朗天氣,便是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好預兆。
  • 雨水(國曆2月18—20日):雨水的原意,是指立春之後東風解凍、雪水
  • 溶化、此時農民開始耕種之時。而在台灣,天氣開始回暖後,北部地區則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降雨機會較多,也就形成了「春雨綿綿」的景色。
  • 驚蟄(國曆3月5—6日):天地陰陽接觸頻繁、大地激盪、產生閃電、雷聲隆隆、春雷驚動了蟄伏的昆蟲類,紛紛從土中石縫中鑽了出來,「驚蟄鳥仔曝翅」,表示這個節氣來臨後不但土中蟄蟲出動,連鳥兒也飛出老巢,停在樹枝上晒太陽。
  • 春分(國曆3月20—22日):「春分,日暝對分」,春季過了一半、陽光直射赤道上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因而畫夜平分。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大,氣溫不穩定,因此人或作物極易於此時生病或感染病蟲害。
  • 清明(國曆4月4—6日):春暖花開,景色「清明」。此時草木茂盛水稻進入發芽分化期。這時候氣候不穩定、作物生長易受影響、甚至寒流常會讓人疏於防範。
  • 穀雨(國曆4月19—21日):「清明田、穀雨豆」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農家已春耕完畢、水稻長成幼穗、田裏需要更多的水來滋潤。這時候氣候已漸轉暖和,東北季風已逐漸轉變為偏南風夾帶著豐沛的雨水而來。

下段我們再來討論春天對人體會造成怎麼樣的情況,又如何調整與養生唷!

(108/04/27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健康講座 春季的中醫養生)

Reference:

  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辨析兼探中醫適時養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08年第14卷第6期
  2. 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編印)
  3. 「臺灣生活圖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遠足文化共同出版)
  4. 田園之春叢書-臺灣二十四節氣

秋燥的中醫養生—銀耳枸杞湯(3)

(請參考:秋燥的中醫養生—秋天的節氣(1)秋燥的中醫養生—讓您水潤過中秋(2)兩篇文章唷!)

(107/09/2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健康講座 秋燥的中醫保健-讓你水潤過中秋)

衛教當天,帶了好喝的銀耳枸杞湯與民眾們分享,受到大姊們的讚賞,許多人詢問如何製作,在這裡分享如何挑選功效,與做法給大家,其實非常簡單,很適合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或是挑嘴的小朋友等等唷!s_8608626333739.jpg

S_8608623551869

銀耳

又稱白木耳,雪耳,白耳子(學名:Tremella fuciformis),是銀耳科銀耳屬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是一種食用菌。一般外表呈現般呈菊花状或雞冠状,柔軟潔白,半透明,富有具有彈性

性味:

  • 《飲片新參》:甘淡,涼
  • 《現代實用中藥》︰甘,平,無毒。

功效:滋陰潤肺、養胃生津

  • 《本草再新》︰潤肺滋陰。
  • 《本草問答》︰治口干肺痿,痰郁咳逆。
  • 《飲片新參》︰清補肺陰,滋液,治勞咳。
  • 《增訂偽藥條辨》︰治肺熱肺燥,干咳痰嗽;衄血,咯血,痰中帶血。

現代的研究發現,主要藥用成分是多糖,包括酸性多糖、中性雜多糖、酸性低聚糖、胞壁多糖、胞外多糖等。銀耳多糖具有強心、延緩衰老、抗血栓、 降血脂、降血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也有發現銀耳多醣體塗於皮膚上,可形成透明薄膜,能提高皮膚保水率,為天然保濕素材;與銀耳多醣同屬水溶性多醣,能吸收水份而膨脹,可改善便秘的情況。

如何挑選銀耳呢?

在挑選過程正如中醫四診的望聞問切,可以問一問,看一看,聞一聞,或是摸一摸看看。

顏色微黃好賣象

乾燥的白木耳會呈現淺黃,有時業著為了增加賣相,會漂白、泡藥水,讓其看起來更白、更美,因此太白的不要選購。

朵朵外型堅實硬

外型盡量選擇完整,大,乾燥的像一朵菊花狀,可以稍微輕輕捏一下看看是否堅硬,破碎的白木耳品質較差,另外銀耳基部凹陷處容易滋長黴菌,也可以仔細看有顏色有無變綠。

沒有刺鼻藥水味

漂白或泡水的白木耳可能殘留二氧化硫和雙氧水,靠近鼻子聞會有明顯的酸味。

銀耳枸杞湯

材料:白木耳,枸杞,冰糖適量,水

作法:

先把白木耳,枸杞洗淨後,白木耳泡軟一小時後用手撕或剪刀用成小片狀

  • 瓦斯爐:加入白木耳,枸杞加入水蓋過,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約十分鐘,關火,加入冰糖調味,蓋上蓋子悶三十分鐘到一小時
  • 電鍋:白木耳剪碎後,加入水蓋過,在外鍋放兩杯水,按下開關,開關跳起來後,再加入適當水,之後放入枸杞,在外鍋放一杯水,開關跳起來後,加入適當冰糖做調味

s_8608614810621.jpg

鏘鏘鏘,大功告成!

 

上面兩個步驟都很簡單,祝大家吃得安心又開心唷!

(本次衛教活動選用中國醫藥大學姊妹校:亞大銀耳,沒有打廣告的嫌疑拉!)

Reference:

  1. 中國銀耳研究之歷史回顧 羅信昌 菌物學報 8 April 2013, 32
  2. 楊淑惠 (2006)。銀耳多醣體之開發。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第65期。
  3. 銀耳多醣於改善便秘之動物模式評估 陳鯤兆 吳昭慧 廖俊旺 楊淑惠 台灣農業研究 第59卷 第2期
  4. 銀耳多醣應用為皮膚保養原料之活體外及活體內評估 楊淑惠; 楊鎮榮;陳宜嫻 台灣農業研究;56卷2期

秋燥的中醫養生—讓您水潤過中秋(2)

(請參考:秋燥的中醫養生—秋天的節氣(1)

上篇文章提到,在季節與天氣跟著地球公轉改變的情況下,秋天空氣中的溼度逐漸下降,燥為秋季的主氣,具有乾燥、收斂的特性。

甚麼是燥邪?

燥邪有外燥和內燥之分。

  • 外燥:自然界乾燥的氣候或環境狀態,多發生在秋季,屬六氣之一(本文主要討論此)。
  • 內燥:則指因各種原因(如高熱、吐、瀉,慢性疾病,或誤治)引致人體內津液精血耗傷而形成的病理狀態。

 

燥邪有幾個特點: (參考圖一 燥邪對人體的影響)

  • 燥邪最易耗傷津液:燥勝則乾,諸澀枯涸,乾勁皺揭,皆屬於燥,出現皮膚、口唇、舌咽、眼鼻乾燥,以至皮膚皸裂,大使燥結,小便短少等一係列津液損傷證象。
  • 燥易傷肺: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故首先犯肺,致肺陰受傷和肺失宣降,而現口鼻乾燥,乾咳無痰成少痰,痰黏不易喀出,以及呼吸不利,喘促胸痛等證。

 

e787a5e982aae5b08de4babae9ab94e79a84e5bdb1e99fbf.png

圖一 燥邪對人體的影響

燥邪分布與深淺

初起燥邪易傷肺衛,出現發熱,微惡風寒,少汗;致肺氣失宣,則出現咳嗽。因燥傷肺津則見少痰,或有聲音嘶啞。但隨後往氣分傳變,熱更盛,津液損傷更多,而出現耳鳴、目赤、齦腫、咽痛,發熱、口渴、苔薄黃而乾、脈數等症。

此外隨季節變化,早秋時天氣仍熱,焦躁乾枯則燥而熱,此為溫燥;深秋時天氣較涼,凝澀枯槁燥而涼,則為涼燥。

溫燥與涼燥在表現上雖仍以乾燥為主,但在症狀與治療上仍有些微的不同(參考圖二)。

 

e6baabe787a5e6b6bce787a5.png

圖二 溫燥涼燥之分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就指出應早睡早起,以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不使其外露等秋季養生。

那些人容易感受到燥邪?

年長,夜貓子,平時體質偏燥,不當飲食,過敏性體質容易感受到燥邪。

生活上如何改善?

  • 水分補充適當以預防便秘
  • 擦乳液、護唇膏防止到冬季出現嚴重脫皮、搔癢或乾裂情形;中醫方面也可以選擇紫雲膏做潤膚
  • 不要洗太熱的水,使用過多的清潔劑或溫泉避免皮膚的油脂被熱水帶走,也可選擇於沐浴後塗抹凡士林、橄欖油
  • 秋天應該早睡早起、增加睡眠時間,以斂陰養氣。
  • 秋天氣溫多變化,最好採「洋蔥式穿法」,多準備幾件長短衣褲,依溫度適時增減衣物。
  • 秋季適合緩慢的運動,避免會過度發汗的運動,以收斂發散在外的能量,瑜伽、散步、慢跑、游泳、和冥想等運動可以帶動身體的放鬆,讓氣血運行順暢、經絡暢通。

食物如何選擇?

食物的選擇上大抵以燥者潤之,潤燥益氣的原則做選擇。

  • 少辛:辛味歸肺,肺屬金,通於秋氣,肺氣盛於秋,少吃辛味的食物(如:葱、薑、蒜、辣椒),可防止肺氣太過,此外辛溫太過也會加重熱的產生。
  • 多酸:五行相生相剋,「金剋木」,辛味能勝酸,多食辛味食物可使肺氣亢盛,損傷肝氣,增酸以助肝氣,以防止肺氣太過,使肝氣鬱結。以西醫角度來看,酸性蔬果的鞣酸,有機酸,纖維素等可幫助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腸胃蠕動。
  • 少烤炸辣等食物,增加燥性耗傷陰液。
  • 減少利水食物像是咖啡因或是濃茶造成利尿等津液耗傷。
  • 肺主皮毛皮,而五臟中的「肺」對應五色中的「白色」像是白菜、白花椰菜、白木耳、白蘿蔔等食材;以及山藥、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也都能做選擇,但白色食物多偏寒涼,虛寒體質者則不適宜過量攝取,以免造成不適。
  • 當令食材的選擇:(可參考圖三,圖四,圖五,圖六,圖七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062801_thumb

圖三 立秋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4423cfd4ae17943ed77c32ce64175e63圖四 處暑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1231575_473317582700479_1016717006_n.jpg

圖五 白露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下載

圖六 秋分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UET17E1BTC.jpg

圖七 霜降當令 圖片來源:上下游/台灣好食曆明信片組/好食光

一些當令食材也是選擇的重點:

  • 梨子性甘、涼,生津潤燥,痰熱咳嗽、便秘者可常食用。
  • 秋葵:性味甘、寒,其黏液對於顧護胃壁,有健脾益胃、潤燥利腸之功效,但脾胃虛寒者少食。
  • 蓮藕,蓮子,菱角:性甘、寒,也有清熱除煩的功效。
  • 枇杷:性味甘、酸、涼,可潤燥清肺、止咳、和胃,咳嗽、胸悶多痰、消化不良可多食用,糖尿病、脾虛滑泄則不宜。
  • 白蘿蔔:性味辛、甘、涼,有化痰消積、理氣寬中功效,適宜咳嗽痰多、食積滿悶、消化不良者,但對於體質虛弱、脾胃虛寒、虛喘者則不宜。
  • 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可以上述食材燉粥效果更加

養生食譜

可選擇潤肺潤膚的藥材:白木耳、山藥、白果、玉竹、沙參,秋葵、百合、含黏液的食材

沙參玉棗雞湯

  • 原料:北沙參、玉竹各 35 公克、西洋參 10 公克,紅棗 15 顆,雞腿兩隻。
  • 製作:將雞肉洗淨,剁成塊狀放入鍋內。放入北沙參、玉竹、紅棗同煮,用文火燜煮約 40 分鐘,即可食用。

茶飲

像是菊花茶,蜂蜜水或桑葉薄荷茶,都是很好的選擇

川貝燉秋梨

  • 取秋梨1只,挖去核後,填入川貝母粉5克,加冰糖10克,加水適量,文火燉熟,吃梨喝湯

雙銀百合湯

  • 銀耳100克、銀杏15粒、百合30克、紅棗20枚、冰糖適量。銀耳先煮片刻,再放入銀杏、百合、紅棗煮沸後,改用小火加入冰糖稍燉即成。

穴位按摩方面

  • 咀嚼鼓漱:每天晨起和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作上下顎運動,閉口,舌抵上顎鼓漱 100次,使津液满口,徐徐咽下。
  • 揉按承漿:在下唇凹陷即為承漿,食指用力揉按,即可感覺口腔内湧出分泌液,口渴感即可消失,不僅預防秋燥, 還延緩衰老使面色紅潤。
  • 揉按迎香穴:鼻翼兩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即為迎香穴,揉按以疏通鼻周經絡,預防秋季受涼感冒,誘發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疾病。

Reference:

  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辨析兼探中醫適時養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08年第14卷第6期
  2. 談喻昌秋燥論之學術特色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第25卷第4期2009年8月
  3. 淺談中醫四季養生 中國民間療法 2013年2月第21卷第2期
  4. 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編印)
  5. 「臺灣生活圖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遠足文化共同出版)
  6. 田園之春叢書-臺灣二十四節氣
  7. 食在安市集
  8. 僑榮國小營養午餐教育網

(107/09/2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健康講座 秋燥的中醫保健-讓你水潤過中秋)

 

 

秋燥的中醫養生—秋天的節氣(1)

秋這一字,古時別寫為:秌、穐、龝

「禾」指的是穀物、收成。

「龜」指的是春耕時燒灼龜甲以蔔算秋天收成。

秋,禾穀熟也。—東漢·許慎《說文》

秋為白藏。又,秋為收成。—《爾雅》

因此秋天指的就是穀物收成時節、莊稼成熟季節。

 

因為地球軸心的傾斜加上地球由西向東公轉,使得太陽直射的地方改變,地表吸收熱量與氣溫變化,造成四季變化與晝夜變化(參考圖一與晝夜變化)。

在北半球呈現出自冬至開始白晝漸長,而夜晚漸短、陽氣漸長而陰氣漸消,相應萬物進入生、長階段;自夏至起白晝漸短而夜晚漸長、陽氣漸消而陰氣漸長,相應萬物進入收、藏階段的規律。

e6999de5a49ce8ae8ae58c96.png

圖一 晝夜變化 圖片來源:https://goo.gl/Un8ysn

秋天的節氣

秋天的節氣一共有七個,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節氣的命名,與古人長期生產實踐有關,利用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結合日月的運行位置,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因而產生節氣。

  • 立秋(8月7-9日) :立秋三候(五日為一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大暑過後,夏去秋來,立秋是夏秋之會的日子,也是天氣開始轉涼的日子。農民們趕在立秋前後完成插秧工作。另外立秋燉大肉俗稱「貼秋膘」,立秋燉大肉,因夏季出汗、食慾不高等原因,使得身體消瘦,體質下降,要把身體虧欠的通過食療補起來。這時候在台灣天氣還有點熱,暑氣尚未全消有「秋老虎」之稱。
  • 處暑(8月23或24日):處有停止之意,及暑氣到此,此時二期稻作進入孕穗期,而作物也最怕雨水過多,若颱風來襲,災情更是慘重,農諺云:「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亦難留」。但處暑天氣仍熱,因此「處暑處暑,熱殺老鼠」。
  • 白露(9月7或8日):「白露南十日九日濕」,表示天氣漸涼,夜涼,水氣遇冷凝結成白露。這時候台灣處處桂花飄香,文旦、紅柿已經開始上市。
  • 秋分(9月23或24日):「秋分暝日對分」,從此開始晝間漸短,夜間漸長,稻穗進入成熟期,「好中秋,好慢稻」,中秋之成為節日,除了農作收成外,更有月圓人團圓的象徵。
  • 寒露(10月8或9日):「寒露百草枯」,是指天冷使空氣凝結成露水的意思,在秋天蕭瑟肅殺的季節下,百花都凋零了。
  • 立冬(11月7或8日):「稻成熟,入冬田頭空」,秋去冬來,冬季開始以立冬為準。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氣與天地之氣相通並處在同步陰陽消長迴圈中使機體內環境與外界自然環境相適應,則能維持正常生理活動。

下篇文章我們將會正式進入秋燥的中醫養生唷!

(107/09/2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健康講座 秋燥的中醫保健-讓你水潤過中秋)

 

 

Reference:

  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辨析兼探中醫適時養生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08年第14卷第6期
  2. 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內政部與中華民國農訓協會編印)
  3. 「臺灣生活圖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遠足文化共同出版)
  4. 田園之春叢書-臺灣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