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緩解產後掉髮有撇步,產後媽咪的千千煩惱絲

產後落髮 中醫觀點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隨著寶寶滿四個月收涎,新手媽媽小文正覺一切好像都開始步上軌道,卻發現頭髮好像越來越少?好像輕輕一撥就可以掉個好幾根,寶寶一抓到就不小心扯下一把,洗完澡也總要花一段時間去清理排水孔堆積的頭髮,隨著哺乳、還有沒有辦法睡飽的日子,愛美又心急的小文很擔心自己頭髮是否越來越少……

對很多媽媽們是不是很有即視感?

當媽媽們好不容易經過千萬辛苦生下來孩子,要面對產後情緒身材的變化、照顧孩子的手忙腳亂、哺乳帶來的各種煩惱(有乳汁沒乳汁都煩惱),還要出現心愛的頭髮掉不停的危機,真的是辛苦媽媽了!

產後掉髮正常嗎?

是的,一般情況下這是正常現象唷!

其實大約一半以上的媽媽,產後會面臨掉髮的狀況,大約會在產後3-6個月出現達到最高峰,等到產後6個月會慢慢地長回來,大約產後12個月能恢復產前的頭髮密度,原則上只要是單純因生產導致的落髮,是不需要進行治療的,只要產後恢復正常作息,飲食正常,自然掉髮會慢慢恢復正常。

只有少部分的產婦會因為其他因素影響掉落的頭髮長不回來,產後超過一年仍掉髮嚴重可能要就醫接受檢查確認是否有合併其他原因影響掉髮,如:產後憂鬱症、甲狀腺機能異常、腸胃吸收不良、嚴重貧血或蛋白質缺乏、雌性雄性禿體質…等,需要加以治療。

產後為什麼會掉髮呢?

在了解產後為什麼會掉髮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頭髮簡單的生長週期:

頭髮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頭皮許多的毛囊細胞,需要很多養分,包括葉酸或鐵質。懷孕過程中,身體會把這些營養素分配到胎盤,才能提供寶寶充足養分。其實孕婦產前有些已出現缺鐵、缺乏各種營養素的狀況,但因為孕期間會吃許多營養補充品,剛好可以勉強維持身體的機能,因此沒有出現落髮的現象。因此當頭皮營養不良,導致毛囊不健康就會掉髮。

正常情況下,一般人每天掉落的頭髮數量維持在50至100根左右。

在我們的頭皮上同一時間存在三種不同生長階段的毛髮:分別是

  • 【生長期】(Anagen)約維持2~4年,一般人有80~90%的頭髮是處於生長期。因年紀或基因等因素有所差異,所以每個人頭髮能生長的最終長度有所不同。
  • 【退化期】(Catagen)約占1%,介於生長期與休止期的過渡時間,時間約2~4個星期。結束生長期的頭髮會進入退化期,此時毛囊不再活躍,停止生長,髮根逐漸萎縮,往皮膚表面移動,為落髮作準備。
  • 【休止期】(Telogen)一般人處於休止期的頭髮約為10~15%,為期2~4個月,此階段頭髮逐漸萎縮老化、掉落,在每次梳頭後或拉扯後,頭髮就會容易掉落,由新的頭髮取代。

那生產後會持續掉髮的原因是什麼?

  • 雌激素劇降造成「休止期落髮」(Telogen Effluvium)增加: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大量的雌激素,使得頭髮維持在生長期,不會進入退化期,因此懷孕期間媽媽們常會發現頭髮或身上的毛髮變茂密,直徑也變粗。但分娩後,雌激素水平會下降,導致大量的頭髮從生長期迅速進入休止期,並且高達60%的頭髮會進入休息狀態,落髮量可多達300根。
  • 生產過程大量失血、產後缺鐵:缺鐵的常見原因有:肉類攝取過少、月經量較多、生產過程大量出血…等。如果媽咪本身有缺鐵的情形,生產後能夠維持營養很重要。
  • 產後的疲累與壓力: 生產過程中體力的透支、產前產後的各種壓力、負面情緒,與生產後照顧新生兒所導致的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與身心勞累…等種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生長期的毛囊提早進入休息狀態,使產後掉髮的情況更加嚴重。

產後的掉髮測試

何時該就醫呢?

「頭髮拉扯試驗」:醫師會用拇指、食指及中指一次抓住 50-60 根頭髮,從頭皮的地方一路穩定向上拉著頭髮,滑動到髮稍處。過程中如果有多於 6根頭髮被拉扯下來,就代表落髮的狀況是持續進行中的,或發現出現大面積圓禿,都建議盡速就醫檢查。

中醫怎麼看呢?

中醫認為「髮為腎之華」且「髮為血之餘」,頭髮的生長與氣血和肝腎精氣是否充足有關,媽媽們從懷孕、生產、到哺乳,照顧新生兒,整個過程都會消耗媽媽的氣血,如果媽媽體質本身就貧血、缺鐵等虛弱的情況、或生產時失血較多、產後沒有充分休息及補充足夠營養、照顧寶寶過度勞累、睡眠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耗傷氣血、影響氣血生成,而造成落髮較多的狀況。

但是否純粹都是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產後落髮呢?

不一定的,臨床上在月子中心巡診時也會看到偏濕熱或是燥熱的證型出現,這類媽媽可能孕前就屬於濕熱或燥熱型的體質,產後坐月子服用補性較強、較滋膩的藥膳、或是睡眠不足,反而會加重火氣的產生,有些媽媽在頭皮上會出油、泛紅、脫屑增加,變得容易紅、癢,甚至會發生脂漏性皮膚炎、毛囊炎,造成掉髮。

另外也有一部分的媽媽,對於產後身分的轉換相當緊張,「壓力」、「緊繃的情緒」會使身體分泌壓力荷爾蒙,也會使頭髮進入休止期而掉落。這一類情況會使頭皮過於緊繃,使氣血濡養不暢,影響毛囊生長。

中醫調理當中針對氣血不足的情況我們常用滋養肝腎、補氣養血為主,像是何首烏、女貞子、枸杞、黃精、紅棗等。產後坐月子的處方當中或是藥膳當中常有這一類方向的藥物搭配,利用這段時間重新調整體內氣血,重整體質。

但如果是遇到濕熱或是燥熱體質的媽媽,中醫師會注意其頭皮、毛囊以及觸摸後油膩的程度、調整月子中心或是月子藥膳的處方,會稍微停用補性較強的藥物,改用連翹、梔子、黃芩等清熱利濕的藥物去調整身體的平衡。

最後對於壓力、情緒緊繃的媽媽我們可以給予一些疏肝解鬱、寧心安神的藥物,像是柴胡、玫瑰花、百合、夜交藤等幫助適度的放鬆、緩和情緒、幫助入睡,減緩落髮的嚴重度。

如何保養跟預防產後掉髮呢?

  • 均衡飲食,營養充足:很多媽媽產前的營養很重視,產後想要身體趕快恢復窈窕,飲食跟營養素的補充就顯得不那麼重視,事實上這樣是不對的,產後加上哺乳,其實會建議產後每天應比其產前多攝取500大卡的熱量,以利產後傷口復原及符合哺餵母乳的熱量所需。

頭髮是由角質蛋白所組成,因此,蛋白質是頭髮生長最主要的養分來源,適當的補充富含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如魚、肉、牛奶和雞蛋…等,對於養髮也有很大的幫助!飲食缺乏蛋白質、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H(Biotin)等,都能造成頭皮營養不良,使頭髮質、量受到間接的不良影響。

產後落髮 營養補充 均衡飲食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調適心情、充足睡眠:掉髮與壓力賀爾蒙息息相關,產後媽咪要學習及照顧寶寶的各種需求、面對許多大小壓力,已經夠辛苦了,就別再煩惱了!充足的睡眠才能夠增進新陳代謝,使頭皮血液供應順暢,毛囊獲得足夠養分,但對半夜要起來擠奶或哺乳的媽媽實在很難,抓緊時間好好休息,累的話就照顧寶寶就偶爾交給護理師幫忙吧,休息過後精神體力還有心情也都會感到不同。
  • 減短頭髮,減輕對頭皮負擔的重量
  • 避免高溫吹髮及過熱的造型電捲棒,減少髮絲因高溫受傷斷裂。
  • 使用寬齒木梳,取代密齒圓梳,減少靜電脫髮。
  • 避免同時染燙,頻繁使用燙髮及染髮的化學藥劑,容易導致糾纏打結,也會讓頭髮脆弱斷裂。
  • 溫和洗髮:洗頭時採用指腹輕揉按摩頭皮,不須用指甲摳抓或用力按摩拉扯,沖洗頭髮時不能使用太強的水柱,只需用水輕輕地順著頭髮生長的方向沖洗即可,水溫適當,溫水輕輕幫助血液循環,過熱使頭皮發炎,過冰讓血管收縮都不好。
  • 減少辛辣油膩的食物避免加速頭髮的脫落,蔥、蒜、辣椒、 胡椒、芥末、咖哩等刺激性食物也容易影響燥熱或濕熱型的媽媽的落髮情況。

中醫穴位來幫忙

謝宜庭中醫師 繪圖
  • 百會、四神聰、神庭:幫助頭皮血液循環、舒緩頭皮緊繃、疏通頭皮經絡。
  • 風池、翳風、安眠:幫助緩和睡眠、改善頸部到頭部的血流。

其他產後與乳汁相關文章可參考 :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1)認識產褥期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2)談談甚麼是坐月子

新手媽咪的產後必修課-坐月子的二三事(3)中醫如何幫妳坐月子?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上)—乳房發育與乳汁分泌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中)—初乳與成熟母乳

媽咪親餵的夢魘 談談乳腺炎(下)—乳腺炎的中醫治療

搶救乳汁大作戰

緩解產後腰痠有一套!

孕期癢癢受不了-談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

中醫產後消水腫,和大象腿說掰掰!

頭殼暈暈好慌亂-談頭暈(下)中醫觀點

此篇文章內容為107/05/26 早上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健康講座 整理

(可參考:頭殼暈暈好慌亂-談頭暈(上)西醫觀點

  •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掉眩,皆屬於肝」
  • 《靈樞.口問》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 無痰不作眩
  • 「所謂眩暈者,眼花屋轉,起則眩倒是也,由此觀之,六淫外感,七情內傷,皆能導致」

中醫古籍裡關於暈或是眩的描述相當多,也不乏像上述如此生動的描述

虛證或是實證皆有可能造成頭暈的情況,在中醫當中依據四診合參針對不同的情況做調整

中醫常見的證型與用藥如下:

Dizzy中醫.png

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忙呢?

  • 早晚藉由梳頭疏理督脈膀胱經,與膽經氣機
  • 在穴位上面可以選擇頭部的穴位清理頭目,引氣上行
  • 百會穴:督脈、足太陽之會,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的功能,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 風池穴:具有祛風,解表,清頭目,利五官七竅的功能。項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

 

Reference:

老人之頭昏與眩暈 當代醫學第 40 卷第 11 期 2013 年 11 月
老年人眩暈的鑑別診斷與治療 家庭醫學會
眩暈病中醫護理方案的應用及可行性研究實用臨床護理學雜誌2017年第2卷第45期
眩暈症中醫證候臨床分析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7年10月
中西藥加針灸治療眩暈症的臨床體會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誌2011年12月第14卷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