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節氣學中醫—清明

清明主要在國曆的4月4日到6日

《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講述的是說清明位在春分之後,此時冬日已去,經過春雨洗滌後的空氣清新,一切得以明朗,故稱此時節為「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也可以看的出來清明節氣的前後春雨綿綿,尤其是上周末台中突如其來的陰雨,氣溫驟降應該就讓不少人很有感觸了。

清明時節溫差大、濕度高,使得人體容易感受到 #風邪#濕邪

🔖甚麼是中醫提到的 #風邪?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風邪常傷人上部(像是頭面、鼻系等等)和肌表,而見汗出、惡風、頭痛、面部浮腫等。

➡️風性善行數變,具有發病急,變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變幻無常的特性。如遊走性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發無定處。

➡️風邪也常與其他病邪結合一同致病,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燥等。

🔖甚麼是中醫提到的 #濕邪?

➡️濕性重濁。一身困重,頭重如裹,四肢肌肉酸困沉重、關節重痛等。

➡️濕性粘滯,病勢纏綿,濕邪不易速去,病程較長。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阻滯氣機。

➡️濕性趨下,像是帶下、腳氣、水腫等濕邪為病,亦多見於下部或盛於下部。

#風邪和#濕邪入侵經常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濕疹、汗皰疹、四肢關節痠重痛、精神疲倦昏沉、頭暈腦脹等症狀。

「清明芋,穀雨薑」當令食材生薑就很適合,生薑有發散風寒、溫肺暖胃的功效,炒菜煮湯時加一點薑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如果不小心淋了雨有點畏寒,關節痠痛的感覺可以喝點薑茶、泡熱水來幫忙緩解症狀。平常也可以用紫蘇葉泡茶,可以預防外感風、濕邪。

🔖同廠加映! 清明節又稱「#潤餅節

清明時節會吃潤餅,主要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因為寒食節不能生火,所以人們會用餅包覆事先準備好的食材食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潤餅。

但其實潤餅是熱量相當高的食物,2張潤餅皮的熱量相當於1/3碗白飯,加上內餡含糖量也高,三高及糖尿病族群可能要注意不要吃多囉!

幾個小方法來減少熱量:

➡️餅皮可改為全麥餅皮。

➡️肉改為水煮雞胸肉,瘦豬肉絲、豆干取代油麵、五花肉、炸蛋酥、香腸等。

➡️花生粉及糖粉建議加一匙就好,或是把花生換成綜合堅果。

➡️增加高麗菜、胡蘿蔔絲、韭菜、香菇絲、苜蓿芽、豆芽菜等高纖蔬菜的比例。

➡️配菜以清燙或蒸煮為主,伴些麻油、香油或橄欖油就好。

#國軍臺中總醫院中清分院中醫科 關心您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