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診常常有人問打完疫苗能不能吃中藥?當然可以啊!
除了原本有在定期服用中藥的,基本上是可以安心繼續服用的。
另外打疫苗中出現不舒服,也可以使用中藥來幫助緩解症狀唷!
今天要簡單跟大家比較不同的疫苗與其常見的副作用唷!
AZ、莫德納、BNT ,4種疫苗「保護力、副作用」比一比


大多數疫苗的副作用,僅持續數天就會消失,且都屬輕度到中度症狀;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作息、需要特定藥物治療,則屬重度症狀,在臨床上極為罕見。
如果我打完疫苗後無副作用,會不會代表疫苗對我沒效呢?
疫苗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和相關免疫因子,抵抗病毒入侵。在免疫反應產生過程中,所出現身體的症狀,就叫做副作用。
副作用的出現與年齡相關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台灣地區第一劑注射部位疼痛部分,18至49歲約60多%,50至64歲40%,65歲以上為20%左右。另外,發燒部分,18至49歲將近3至4成,其他約在10至20%,顯示年輕人副作用的確比較多。
目前對於年輕人打完疫苗後副作用較明顯的解釋很多,免疫系統強弱只是其中一個合理解釋,年齡越大免疫系統反應越弱,副作用較少;也有另一種解釋是,AZ是腺病毒載體疫苗,可能年長者過去感染過較多種其他腺病毒,所以這次再接觸到新的腺病毒,身體針對腺病毒部分的反應就會比較小。
副作用的出現與打的劑型相關
腺病毒載體疫苗,若會出現副作用,第一劑就會出現、第二劑會比較輕微;mRNA疫苗則是第二劑比較可能出現副作用,若接種第一劑沒有發燒、沒有特別全身酸痛,到第二劑就比較可能會有。
國外的小型研究發現,在接種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後,出現明顯副作用的人,抗體會比沒有副作用的人稍強,但無論是否有副作用,所有接種疫苗的人抗體反應都良好。
中醫怎麼看疫苗副作用?
疫苗副作用其實是人體正常的免疫反應。也就是人體正在產生足夠對抗病毒(邪氣)「正氣」的過程,類似所謂感冒後遺症,會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搭配疫苗所出現的臨床反應來做變化。
在中醫理論當中邪氣有分風、寒、濕、暑、燥、火等六種,經常兼夾著出現。舉例來說:
副作用中常見的頭痛、肌肉骨頭痠痛可能與風寒或風熱相關;風寒相關可能會出現發熱輕、惡寒重、無汗、惡風、頭項強痛、肢體、骨節煩疼的情況;風熱相關則稍為相反發熱重、惡寒輕、頭脹痛、肌肉痠痛,在脈象與舌象也有所不同。
腸胃道症狀像是嘔吐或是腹瀉也會看患者排便的味道、性狀、發熱畏寒的清況來決定是偏濕熱還是寒濕的清況。
注射處局部的紅腫熱痛,可以酌加一點清熱解毒的藥物,或是利用針灸、外敷藥物像是黃蓮膏、苦參膏幫忙緩解局部的發炎反應。
有些人擔心血栓問題也可以根據疫苗酌加丹皮、赤芍等清熱涼血活血的藥物。
另外以中醫觀點來看年齡較大者多為正氣虛弱,與病毒邪氣相爭的反應較弱,接種COVID-19疫苗的副作用多為全身倦怠、頭暈、低燒等症狀,反而多以補益正氣為主;相反的,年輕人正邪相抗的反應較強,較易出現高燒、嚴重關節痠痛、頭痛、咽痛咳嗽、腹瀉、全身發疹、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等反應。
接種後我需要怎麼做呢?
- 請勿預先服用普拿疼或任何退燒藥。
- 不建議預先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以免掩蓋過敏症狀,延誤就醫。
- 注射部位疼痛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請盡量放鬆手臂並保持活動,以避免僵硬。也可以輕微冰敷,等到消腫後(約1~2天),改為間歇性溫敷。打完疫苗後不能揉打施針處,揉打施針處可能會讓它反應更劇烈、紅腫的機會更大。
- 接種後2天內發燒、肌肉疼痛等不適,可吃解熱鎮痛的藥物來緩解。
- 多喝水、保持充足睡眠、均衡健康的飲食、緩和伸展運動
那些情況在接種疫苗後該立刻就醫?
- 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
-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
-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
- 下肢腫脹或疼痛
-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最後,疫苗不是萬靈丹,但沒有疫苗萬萬不可,疫苗不僅需要完整的劑量(兩劑都打滿),跟足夠的時間產生抗體,因此打完疫苗後還是必須落實個人衛生,「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絕不是打完疫苗後就算有效囉!
參考資料:
-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COVID-19疫苗: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
- 國衛院電子報: COVID-19疫苗保護力:mRNA疫苗從第三期臨床試驗到真實世界的分析報告 https://enews.nhri.org.tw/health/5802/
新冠疫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