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參考小紅來時疼痛飛-談經痛(上)西醫觀點)
經痛的中醫文獻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女科經論-月經門》集合各家學說曰:經行前臍腹絞痛如刺……此由下焦寒濕之邪搏於衝任。經事欲行,臍腹絞痛者,血澀也。經將來,腹中陣痛,乍作乍止者,血熱氣實也。經行過後,腹中綿綿走痛者,是血行而氣滯,未盡行也。
《傅青主女科 ‧ 調經門》:有經前腹疼數日,而後行經者,其經來多是紫黑塊,人以為寒極而然也,誰知是熱極而火不化乎,肝屬木,其中有火,舒則通暢,鬱則不揚,…… 治法固宜大洩肝家之火。
《婦科心法要訣 ‧ 經門》:腹痛經後氣血弱,痛在經前氣血凝,氣滯腹脹血滯痛,更審虛實寒熱情。
因此在痛經的辨證上會看:
經痛疼痛的部位(小腹或是兩側,向後引及腰骶),痛的性質(刺痛,脹痛,隱痛,抽痛),發生在月經前或後(經前屬實;經後屬虛),伴隨那些症狀(噁心嘔吐頭痛腰痠等),緩解或加重因子(熱或寒,瘀下痛減,喜按拒按),以及月經白帶的量色質地等作為辨證的決策方向。
經痛中醫的病因病機
發病不外虛實兩端。實者多責之寒、熱、濕邪侵襲,虛者多責之肝、脾、腎及氣血虧虛。在疼痛的處理上著眼於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兩者,與胞宮、衝、任以及五臟的氣血調節相關。
實痛多發生在經前或經中,因時正值氣血湧盛易生瘀滯,倘因氣鬱,或寒、熱、濕 干擾,可致滯而生痛,待經血下泄瘀滯己通,痛隨之而減。
虛痛多發於經淨時,因血海虧虛、致胞脈更失於濡養。
許多中醫醫家理論著重於肝脾腎三臟的盛衰,氣血的有餘與不足。
-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血虧虛,胞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腎氣不足不能溫養胞宮,致使宮寒血凝,不通則痛,則發為痛經。
- 脾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乏源,胞脈失養,不榮則痛,或氣虛血少無力行血,脈阻血瘀,不通則痛。
- 肝為女子先天,肝氣條達,則血脈流暢,經期如常,肝氣鬱結,或肝血不足,則氣血瘀阻,經脈不利,可致痛經。
- 肝腎陰血虧虛也是造成痛經的重要原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化,肝腎不足,陰血虧虛,經脈失養,不榮則痛。
經痛常見的中醫證型
寒濕凝滯型:經期小腹冷痛,喜按,得熱痛減,量少,色黯伴有血塊,苔薄白, 脈沉緊。以溫寒利濕,通經止痛。
肝鬱氣滯型: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脹大於痛,行經不暢,量少有塊,常有乳房脹痛,舌上有瘀斑,苔薄紅,脈沉弦。以疏肝解鬱,理氣調經。
肝腎虧虛型:經期或經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痛減,經色淡,質清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蒼白,神倦,色淡苔薄白,脈沉細。以補益肝腎,調補衝任。
經痛的針灸治療
血海穴,是足太陰脈氣所聚集之處,如同氣血歸集之海,在功用上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近代臨床研究顯示,針刺血海穴可 治療原發性痛經以達到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血海穴、三陰交穴、公孫穴多與其他穴位搭配使用治療原發性痛經
三陰交穴,足部的三條陰經在此交會,是婦科、血病的要穴。
經痛的穴位敷貼
常選擇關元穴及神闕穴下。皆位在任脈上,任主胞宮,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線,有統任諸陰經的作用,故與生殖方面的經帶胎產有密切相關。
Reference:
- 痛經中西醫研究概況 李翠容(Chuei-Rong Lee) ; 羅頌平(Song-Ping Luo) ;臺灣中醫科學雜誌 5卷1期 ( 2010/08) , 24-31
- 痛經之經方治療探討 李維哲 ;中醫婦科醫學雜誌 20期 ( 2016/06) , 64-67
- 痛經之中醫調理 劉欣蕙 ;北市中醫會刊 20卷4期 ( 2014/12) , 13-18
- 中醫藥對痛經的治療對策 趙品諭(Pin-Yu Jau) ; 徐維偵(Wei-Zhen Xu) ; 陳朝宗(Chao-Tsung Chen) ; 林舜穀(Shun-Ku Lin) ;中醫藥研究論叢 17卷2期 ( 2014/09) , 93-101
- “龍江韓氏婦科”治療痛經的經驗總結 王雪蓮 ; 張雪芝 ; 韓延華 ;中醫婦科醫學雜誌 21期 ( 2017/06) , 28-31
- 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病例報告 楊雅淳(Ya-Chun Yang) ; 洪舒玨(Shu-Chueh Hung) ; 廖麗蘭(Li-Lang Liao) ;中醫內科醫學雜誌 14卷2期 ( 2016/12) , 56-66
- 中藥藥物穴位外敷治療痛經之療效初探 高銘偵、鍾瑩慧、楊淑齡, J Chin Med 24(1): 85-96, 2013
- 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之實證醫學研究分析 高琬淳 蘇守毅 王薾霆 梁峻銘 吳玟葵 郭祐睿TJ TCM.19(2) :89-98, 2016
對「小紅來時疼痛飛-談經痛(下)中醫觀點」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