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討論過生理性與病理性白帶,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中醫是怎麼樣看的。
(可參考:裙底濕黏好羞澀-談女性白帶(上)-常見陰道感染)
古代有句俗語說:「十女九帶」,帶下病在女性是極為普遍的疾病。
帶下一詞,在中醫學中有三種含義:
- 帶脈以下或裙帶以下之疾。
- 生理性帶下,即潤澤女性生殖器之津液。
- 帶下病,指帶下異常增多。
關於帶下的中醫記載
中醫最早出現帶下記載的,是秦漢時期《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所記載:「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
隋《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 候‧帶下候》:「風邪乘虛而入於胞,損衝、任 之經…致令胞絡之間,穢液與血相兼,連帶 而下。冷則多白,熱則多赤,故名帶下。」另外還有帶五色俱下候等等,將帶色與五臟病機病位做搭配。
《婦科經論》:「婦人帶下之疾,帶者,奇經八脈之一也,腰臍間圍身一周,如車帶焉,八脈俱屬腎經,人身帶脈,統攝一身無形之水,下焦腎氣虛損,帶脈漏下。」
《女科證治約旨》:「陰中有物,淋漓不斷,綿綿而下,即所謂帶也。」
元《丹溪心法》認為帶下病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
明《萬氏女科‧白濁、白淫、白帶辨證》:「白帶者,時常流 出,清冷稠黏,此下元虛損證也…。白濁者, 隨小解而來,渾濁如泔,此胃中濁氣滲入膀 胱也…。白淫者,常在小便之後而來,亦不 多,此男精不攝,滑而自出。」對帶下病提出鑑別診斷。
清《醫宗金鑑‧婦科心法》帶下門,五色帶下總結所記載:「色青屬肝;色赤屬心;色黃屬脾;色白屬肺;色黑屬腎。」觀察帶下質地與顏色。
清《傅青主女科》:「夫帶下俱是濕症。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蓋帶脈通於任、督,任、督病而帶脈始病。帶脈者,所以約束胞胎之系也。」《傅青主女科‧帶下》也分別以白、黃、赤、青、黑五色帶下。
帶下在中醫的病因病機
總結上述,可知帶下由津液所化,腎所藏瀉,賴脾氣運化,由任帶兩脈約束,在天癸作用下,布於子宮,潤澤陰道。
帶下病多屬於濕,內因與肝,脾,腎三臟相關,外因則與濕熱,飲食不節損傷脾氣,房勞手術影響任帶兩脈等有關。
病人來我們如何觀察?
首先必須排除一些婦科腫瘤的狀況。
接著觀察:
- 帶下的量:量多屬濕,量少與陰血不足相關。
- 帶下的顏色:色白屬虛證或寒證,色赤偏熱,色黃若淡偏脾虛,色黃若黏稠屬濕熱。
- 帶下的質地:清稀偏水,屬虛,氣虛,陽虛(兼有冷感),質黏稠或豆腐渣樣偏熱,或濕熱下注。
- 帶下的氣味:偏熱者味道較重,惡臭難聞,則屬濕毒重證。
- 帶下伴隨的症狀:是否有陰道乾澀,搔癢,腰痠等症狀。
治療帶下的策略?
簡單地歸納如下,過多的以祛濕為主,脾虛者健脾除溼,升陽止帶,腎虛者補腎(又可分腎陰腎陽)收澀,濕熱者清熱祛濕健脾,熱毒者宜清熱解毒祛濕止帶;過少的以滋補肝腎陰精為主,佐以養血。
脾虛常使用完帶湯;脾虛濕郁化熱,可使用易黃湯;腎陽不足可選用內補丸,腎陰夾濕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濕熱下注則可選用止帶方,若熱毒熾盛可使用五味消毒飲。
平常的食療可選用四神湯,內含蓮子、芡實、薏苡仁、茯苓、山藥、排骨或豬小腸,可健脾祛濕止帶;薏仁湯,薏仁利水滲濕排膿或是加入白果可收澀止帶;山藥蓮子湯等。
(外用部分則可參考:夏季該邊癢-談惱人的胯下癢)
希望大家都能有乾淨舒爽的裙底!
Reference:
- 中醫婦科學
- 婦科病中醫治療策略 人民軍醫出版社
- 中醫治療帶下病例報告 中醫內科學雜誌第14卷第2期
- 反覆性陰道感染 中醫婦科學雜誌第17期
- 陰道炎的中醫防治
- 帶下病病例報告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2007:13(3)